鰻魚的生命循環與洄游史
【 撰文╱編輯部 插畫╱魚點設計、林佳瑩 】
全世界共有19種淡水鰻,牠們在生物學分類上都是鰻鱺屬(Anguilla),其中製作鰻魚飯所使用的日本鰻(Anguilla japonica,俗稱白鰻),以及歐洲鰻(Anguilla Anguilla)、美洲鰻(Anguilla rostrata)和鱸鰻(Anguilla marmorata,俗稱花鰻)等,都是人類常食用的物種。不論就東亞地區或全球來說,日本鰻都是養殖規模最大的物種,在臺灣除了日本鰻養殖,俗稱為黑鰻的菲律賓太平洋雙色鰻(Anguilla bicolor pacifica)也具養殖潛力。這些淡水鰻都擁有從海洋洄游到河川定棲,再洄游到海裡繁殖的特殊生命史,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型態。
鰻的型態
卵
卵徑約1.6mm
因為鰻魚洄游到海中產卵,過去少有人見過鰻魚卵的樣子。日本鰻產卵場的研究調查可追溯到上世紀1930年代,日本、臺灣學者都曾提出相關理論。經過長期在海中捕撈浮游生物,逆流追蹤仍未「變態」為玻璃鰻、仍是浮游生物的柳葉鰻,終於在2008年、2009年間的兩次捕撈調查找到日本鰻的受精卵及剛生產完的種鰻,確認產卵場在關島、馬里亞納群島附近海域。
前期柳葉鰻
體長約由6mm成長至10mm左右
仔魚孵化前開始衝撞卵壁,直到卵壁破裂,這時的仔魚僅3公釐、仍未發育出眼睛等器官,身體仍黏附卵黃及卵中油球,並吸收這些營養持續成長約一週,長出眼睛,進入前期柳葉鰻階段(亦稱柳葉前期仔魚)。這時候的「鰻魚」仍是浮游生物,在深海吞食海洋中的有機碎屑、小型餌料身物,仍未長出胃部,僅以腸道吸收營養。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