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葡萄酒故鄉 二林酒莊醞釀亞熱帶美酒 專賣制造就釀酒葡萄盛世 新舊品種展現在地可能
【撰文/游昇俯 攝影/吳尚鴻】
國外釀酒葡萄園多以排水性佳的向陽坡地為主流,位於濁水溪沖積扇平原、土質排水較差的彰化二林鎮卻成功引種栽培,成為國內釀酒葡萄主要產區,至今仍酒莊林立。歷經專賣制度變動引致的產業巨變,風土條件迥異於國外的二林,卻有保存國內最多葡萄品種的果園,以及驚艷國內外的酒品,國內葡萄酒產業的發展史、可能性與現實面,在此可見一斑。
你是否記得「葡萄風味」的口香糖、汽水是什麼味道?又是否懷疑過所謂的「葡萄風味」好像跟飯後吃的鮮食葡萄不大相同?在彰化縣二林鎮的「鵬群頂」酒莊果園中,遊客只要吃到釀酒白葡萄品種「奈加拉」(Niagara),都會忍不住驚呼:這就是葡萄汽水的味道!「市面上的『葡萄風味』幾乎都是仿照奈加拉的香氣」,酒莊負責人譚華光說。
二戰後,臺灣的菸與酒由臺灣省菸酒公賣局專賣,釀酒葡萄的經濟栽培始於1953年公賣局與農民契作收購,在現今國內主要栽培的白葡萄「金香」(Golden Muscat)及紅葡萄「黑后」(Black Queen)等品種引進之前,就以「奈加拉」栽培最廣。
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前,彰化二林曾是國內種植釀酒葡萄最多的鄉鎮,面積高達1,484公頃;加入WTO後專賣制度終止、開放製酒,葡萄農申請成立酒莊也以二林地區密度最高,最盛時期曾達26家。
釀酒葡萄價格勝公糧 產量過剩家家有段「私釀」史
譚華光指出,父親是稻農,家中土地多,也種植柳丁、椪柑、番石榴「梨仔拔」及鮮食葡萄「巨峰」等經濟價值較高的果樹,當時公賣局臺北酒廠(後整併為桃園酒廠)要收購葡萄做酒,便開始栽培釀酒葡萄,「公賣局收購葡萄,價格比水稻好,因此造成農民一窩蜂搶種。」譚華光退伍後,一度邊開藥房,邊跟著家裡種葡萄。
家裡最早栽培「奈加拉」,因美國加州品種「金香」於1965年引進二林西斗里試種成功,果實芳香且產量穩定,當公賣局南投酒廠1978年成立、接替臺北酒廠收購釀酒葡萄,譚華光便順勢改種金香,只保留幾株奈加拉;現今果園中最老的葡萄樹約有40年歷史。
菸酒公賣的時代,私人不能釀酒,但當氣候適合栽培,葡萄產量便會高於契作量,無人收購的葡萄,農家就會以「一層葡萄一層糖」的簡易方式醃漬醱酵、製酒,二林酒莊幾乎家家有這段「私釀」歷史。譚華光表示,「白天怕人家抓,因此都趁晚上蒸餾,天亮就裝好甕、埋到地底下。」
逆勢挑戰!鑽研白葡萄酒釀製 低溫作業「年年換手機」
去(2023)年12月底,鵬群頂酒莊葡萄樹下放養的鴿子、梵天雞兀自信步,酒莊忙著採收釀製「卡多納」白葡萄酒要使用的品種「6230」。相較於鮮食葡萄,釀酒葡萄栽培一般較為粗放,但為了防治冬季鳥害,酒莊的冬果也像鮮食葡萄一樣「套袋」栽培;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樹上不少紙袋仍被聰明的鳥兒啄開,裡面的葡萄吃到只剩果梗。
葡萄在臺灣可以一年兩收,因夏季果產量較高,農民普遍以生產夏果為主;雖然冬果也能生產,但常被秋颱危害,因此只有當夏果產量無法滿足釀酒需求,譚華光才會生產冬果來補足。譚華光表示,1997年公賣局終止契作後,他特地赴加拿大多倫多學做冰酒,當時葡萄酒在臺灣社會興起風氣,常言道「吃紅肉配紅酒、吃白肉配白酒」,他認為臺灣四面環海,日常、宴席中吃海鮮的機會頗多,白酒市場大有潛力,因此一頭栽進白葡萄酒鑽研。
譚華光指出,釀製白葡萄須以低溫條件進行醱酵,技術及環境門檻較高,因為白葡萄酒釀製只取其果汁,臺灣位於亞熱帶環境,即使冬季也沒有足夠的低溫,「沒有溫控,很容易就酸敗掉。」他說,臺灣夏果葡萄採收後要冷藏,榨汁要「穿厚夾克」進冷藏庫作業,進出冷藏庫溫差大,手機容易受潮,「一季做完,那支手機也報銷」,因此每年都換手機。
※本文未完,欲閱覽全文請詳見《豐年雜誌》。
※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豐年雜誌》。
※瞭解更多,歡迎前往《豐年雜誌粉專》。
※本文由豐年雜誌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