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治壓力大…大陸想淡化氣球事件 失效轉強硬

上星期首次傳出中國氣球出現在美國上空的消息時,一般人並沒有太關注這件事,似乎認為很快就會過去,但卻未想到事件卻如星火燎原般幾天之內就擴大到如今難以平息的地步;紐約時報報導,隨著美國擊落氣球,對中國的指責及警告愈趨強硬後,中國低調處理的策略已失效,北京也開始採取更具對抗性態度,不惜拒絕兩國防長對話,緊張關係極有可能進一步加劇。
中國近幾個月來,在外交方面尋求較為和解的基調。受到三年來疫情的衝擊以及經濟處於困境,北京原打算專注國內問題,盡量減少在世界舞台上的衝突,故在上周爆出氣球事件之初,中國試圖淡化事件,強調氣球只是用於收集氣象數據的民用飛船。然而事態卻愈演愈烈,發展到今天要低調平息實在並不那麼容易。
造成中國不易低調處理的主要原因,在於來自美國國內的政治壓力。受到共和黨抨擊,國務院認為氣球是中國軍方對全球監視的「氣球大隊」一部分;拜登總統在國情咨文中間接提到氣球,強調會反對中國對主權的威脅,之後在受訪中更評論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陷於窘境。
中國作出了反擊,官方媒體抨擊拜登,發表一份不像是一個自認為是世界領袖的國情咨文;外交部發言人指責拜登對習近平的評論極不負責任,違反了基本的外交禮節。
不少中國政治評論員認為,中國希望緩和局勢,但美國卻在煽動緊張局勢。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教授沈逸指出,中美關係要回到良性健康發展軌道,美國須承擔主要責任,而氣球事件暴露了美國的真面目。
澳洲外交智庫洛伊研究所(Lowy Institute)東亞高級研究員麥格雷戈(Richard McGregor)也認為,任何明確的升級行動都來自美國,因為它有更多的理由這樣做,其中包括兩黨的政治壓力以及對中國崛起的焦慮。他的結論是,「美國的行動比中國的行動更加難以預測」。
但中國仍未放棄採取更溫和的外交策略,麥格雷戈說,其中一個明顯舉動就是歡迎美國財長葉倫訪華,認為雙方在現今狀況下保持溝通,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