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用衛星?大陸用「間諜氣球」搜特定情報

五角大廈正在監視美國大陸上空的疑似中國高空偵察氣球,此事引發連串疑問,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它到底在做什麼?如果中國想收集情報,為何使用氣球而不是衛星?
美國官員表示,2日在蒙大拿州上空首度發現的中國氣球,其飛行路線可能經過許多「敏感地點」,美方正採取措施防止外國「收集情報」。
美國國防部官員指出,這不是第一次在美國上空發現中國氣球,但這次「顯然停留了較長時間,比以前更持久;這是很大的區別」。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3日稱該氣球是「民用飛艇」,主要用於天氣研究,只是偏離原訂航線。這是五角大廈2日透露追蹤氣球以來,北京首次承認飛艇源自中國。
澳洲格里菲斯亞洲研究所(Griffith Asia Institute)研究員、前澳洲皇家空軍軍官雷頓(Peter Layton)指出,氣球作為間諜平台可溯至冷戰初期;自那時起,美國用過數以百計的氣球來監視敵對方;隨著現代衛星技術出現,可從太空收集情報數據,使用高空偵察氣球就過時了。
那為什麼高空偵察氣球又捲土重來呢?可能是因為小型電子產品日益發展,讓這樣的浮動情報平台再次成為現代間諜利器。雷頓說:「承載東西變得更輕,氣球就可以更小、更便宜也更易發射。」
美國企業研究所印太防禦政策專家赫辛格(Blake Herzinger)表示,儘管氣球速度很慢,卻較不容易被發現;「它們很不顯眼,排放量極低,很難用傳統感知或偵測技術識別出來。」
而且有些事,氣球做得到,衛星做不到。雷頓指出,「以太空為據點的衛星系統很出色,但其軌道運作更易預測;氣球優點之一是可以用電腦借助風勢操控,在有限範圍內上下移動。衛星不能隨意移動,需在特定區域交錯維持監視。」
雷頓認為,那可疑的中國氣球可能正在收集美國通訊系統和雷達信息。「有些系統使用極高頻率,範圍很短,方向性很強,可被大氣吸收。這種特定情報收集技術,氣球可能比衛星更好用,」雷頓說:「氣球收集的情報數據,可透過衛星鏈路實時傳回中國。」
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軍事分析師、退役空軍上校萊頓(Cedric Leighton)表達相同看法表示,「他們可能正在截取訊號情報,查看我們的手機和無線電通訊。」
美國官員表示,他們已採取行動確保氣球無法收集任何敏感數據。但他們決定不將其擊落,因為碎片墜落可能造成生命財產損失。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