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一顆氣球 讓美中新冷戰現形 華府須藉反制安撫民心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原計畫於2月5日至6日訪問中國,卻因為一個飛到美國的中國氣球喊停。外媒分析,美中雖戰略競爭,在高等技術脫鉤和經濟遏制間仍能合作,但氣球事件已暫時將這扇門關上,美國也被迫要更公開地反制中國來安撫民心,雙方緊張關係有升高之勢。不過,即使布林肯能成行,預料在美中新冷戰持續下也是「乍暖還寒」,不會有實質性成果。
來源:YouTube
BBC報導指出,此前,外界認為布林肯訪華有助兩國關係進一步破冰,但部分學者不這麼認為。美國巴克內爾大學國際關係系教授朱誌群說,雙方在台灣等關鍵爭議上立場南轅北轍,可預期會面不會有實質性的成果。這次訪問的象徵意義將大於實際意義。也有分析認為,美中可在氣候變化及部分經濟議題上合作,但從根本上改善兩國關係的空間很小。
台灣問題顯然是美中衝突的主要癥結。布林肯訪華前夕,美媒報導稱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計畫春季訪台。儘管麥卡錫最新回應稱「目前無計畫」,朱誌群強調,兩國在台灣問題的取態都受到各自國內政治影響,中國大陸民族主義高漲,美國會不斷提升美台「非官方」關係,這種不一致和矛盾的政策讓事情變得更糟。
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者宋文笛指出,預料布林肯訪華時將澄清,美國國會和台灣之間的關係升溫並不代表拜登政府,拜登也沒有直接控制權,因此中國大陸不應對美國國會的動作過度反應。
事實上,在布林肯原訂訪華前的一周,美中貿易、科技戰也持續白熱化。學者宋文笛預期布林肯訪華時將傳達一個訊息,就是即使在美中戰略競爭下,在高等技術脫鉤和經濟遏制之間仍有合作空間。只是,一個中國大陸的氣球,讓中美高層官員好不容易促成的一次會面就此推遲。
朱誌群指出,儘管華府強調無意與中國開展新冷戰,但新冷戰事實上正在進行。兩國關係的對抗性結構將在可見的將來持續下去,短期內不會有改變或突破。研究美中台關係的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出,美中衝突的原因,是中國大陸在民族主義推動下試圖挑戰國際秩序及美國地位,而美也把中視為戰略競爭者,「上一個是蘇聯」,在這個大格局下雙方關係不會「回暖」。
美國之音報導指出,氣球事件給原本就已緊張的美中關係帶來新的不確定性。中國問題專家利明璋(Bill Bishop)寫道:「我不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領導層明白這個偵察氣球正在華盛頓成為一場多麼巨大的政治事件,讓國會本來就快速陰暗的情緒變得更加陰暗」。前海軍飛行員、作家布琳·騰希爾也認為,美國現在不得不非常公開地反制中國來安撫民心。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