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金賽綸被他逼上絕路!家屬氣炸「明天出面提告」

冷到明晚!氣象署發布低溫特報 雙北等7縣市低溫下探10度

延平中學招考作文《那一天,我流下了眼淚》 家長驚:逾半爸媽被賜死

黃正忠/四分之一世紀的ESG顛簸之路

一位哈佛大學法學院的研究生與我聯繫,他們的研究團隊在進行全球氣候揭露分析時,發現台灣企業的表現和積極性在亞太甚或全球都非常突出,他們對背後的驅動力特別好奇,特別飛到台灣來進行深度採訪。哈佛研究生來見我當天,正是美國南加州史上造成災損最嚴重的無情野火起燒日。

去年耶誕節前夕美國標普道瓊永續指數(DJSI)公布年度入選成份股,世界指數與新興市場指數中台灣共有四十二家企業進榜,金融業與科技業尤為突出,台灣企業持續入榜導致更多國際企業落榜,此也引起國際側目,台灣怎麼了?是真的嗎?到底關鍵因素為何?

已往生的前財政部長白培英(時任兆豐商銀前身中國國際商銀董事長)在一九九七年與歐僑及美僑商會共同催生台灣企業永續發展協會(BCSD-Taiwan),成立後加入總部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的聯盟,開啟台灣企業與國際企業永續發展連結的新頁。WBCSD的成員包括超過卅個產業的世界龍頭巨擘企業兩百家,成為全球形塑企業永續報告、碳盤查、碳揭露、碳交易、碳定價、自願性碳市場與碳信用額度標準的幕後關鍵推手。除白培英董事長外,過去廿五年領導台灣企業永續發展的企業家包括信昌化工陳耀生董事長、東元集團黃茂雄會長、南聯國貿李董樑董事長、台北市進出口公會黃呈琮理事長、目前的華碩電腦施崇棠董事長等。

邁入廿一世紀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在WBCSD建構低碳經商遊戲規則之際得以恭逢其盛,二○○○年開始導入企業永續報告、○一年引進碳排放盤查工具、○五年推廣DJSI、○八年在宏碁公司獨家贊助下正式帶入碳揭露CDP,並開始具體推動永續與責任投資。○五年後主流財經雜誌開始推動企業社會責任CSR與企業公民獎,讓績優企業有凸顯與建立標竿的舞台。一○年後簡又新董事長的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CSR報告書獎開始蓬勃發展,成為企業永續報告大幅成長的前波段。

○八年全球金融海嘯使金融業成為眾矢之的,驅使金融業重視CSR、ESG與永續發展,台灣民間金控業者明顯逐步啟動內化永續發展實務的打底工作。一二至一三年因為食安風波、科技公司汙水排放意外、及高雄市氣爆事件,導致當時金管會迅雷不及掩耳宣布,實收資本額百億以上及化工、食品與金融業上市櫃公司必須依照全球永續報告組織GRI的綱領,來編制並揭露CSR報告。此堪稱全球證券交易所創舉之強制揭露,導致一五年後台灣企業永續報告大幅成長至主波段,更是一七年底證交所旗下台灣指數公司開始推出ESG投資指數的基礎。

台灣科技業對於企業永續及ESG的積極,主要來自國際永續供應鏈管理的推波助瀾,○四年國際龍頭科技公司聯合成立電子業行為準則協會EICC,制定電子業供應鏈的ESG產業標準、自評工具與稽核準則,讓台灣科技業者有了與營運結合的ESG實務骨幹。

台灣企業在ESG與氣候行動上的推進,從自願到強制、從單一公司到產業、跨業以至生態系,顛簸之路走來實屬不易。邁向可持續的未來無人能獨立為之,能將國際已看到台灣群策群力之利,再昇華為合作創新翻身實力,將是功德無量的社稷之福與黯淡世界的曙光。(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哈佛大學 指數 永續

延伸閱讀

高雄智慧農業補助最高50萬 即起受理至3/31

響應碳管理元年 國泰證券獲ISO 14067碳足跡查證

安永報告揭投資人矛盾心態 92%仍優先考量短期業績

國內首例!中市攜手台積電創碳權專案通過環境部審查

相關新聞

黃耀輝/幫您守好荷包 在台灣竟是罪?

自立院刪減中央總預算後,賴政府即全力動員府院黨,透過黨政軍控制的、拿「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費」的綠媒,鋪天蓋地的搞「認知作...

劉大年/兩會後的中國大陸經濟

中國大陸日前舉行全國政協及全國人大,即所謂的兩會。今年的兩會雖然沒有領導班子更迭,但由經濟層面而言,今年正是「十四五規畫...

黃齊元/反霸凌 台灣應不按牌理出牌

最近美國對台灣風向正在改變。美國新任國防部副助理部長達默去年曾表示,台灣問題對美國並非生死攸關,即使「丟了台灣」,美國照...

丁予嘉/T+2應盡速改成T+1

股票市場的交割制度是金融基礎建設的核心環節。交割制度(Settlement)是指交易完成後,證券與資金的結算周期。「交易...

詹文男/AI版的窮人創新

好友老張是科技趨勢專家,常跟筆者分享產業動態。最近他跟我說,中國有家叫深度求索(DeepSeek)的公司,在春節期間展示...

陳國樑/破解結構性稅收超徵:四大策略

一○三年以來的十一年間,有十年出現稅收超徵的情形,預算短估的稅收金額合共高達二點六兆元;此一現象顯示,稅收超徵已然為結構...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