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樑/課稅大海嘯:暴衝的預算案稅收
剛剛出爐的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除規模擴增、歲出金額首次突破三兆元這個嚴峻的里程碑外,還有一個「大驚奇」—課稅收入的暴衝。
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課稅收入,金額編列二兆七七四○億元,相較於今年度,增加四七五○億元、成長率超過了廿%;印象所及,課稅收入如此「海嘯」般地驟增,在過去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的編列,前所未見。弔詭的是,在預期經濟成長放緩、也沒有任何增稅措施的情形下,何以中央政府稅收會有將近半兆元金額、如此大驚奇式的成長?難不成國稅局「磨刀霍霍向豬羊」,準備大開「殺戒」?非也!這個現象,從三個面向解讀。
首先,過往中央政府課稅收入系統性低估,而今進行一次性的「校正回歸」。編列預算案時,課稅收入的刻意低估,結果就是實徵數大於預算數,造成「稅收超徵」。事實上,一○三至一一二年度,除一○九年度因疫情因素外,稅收連年超徵;一一一年度中央政府課稅收入(尚不包括特種基金),甚至出現了離譜的「天文超徵數」四○○二億元。
按此,總預算案課稅收入驟增,正是坐實了過去對於財政與主計單位,稅收預測「人謀不臧」的指控。
第二,預算之編列,收入必須等於支出;總預算案之收入,七至九成來自課稅收入。因此,當政府需要花更多的錢時(歲出愈多),在避免舉債或移用以前年度歲計剩餘的情形下,最可行的財源就是課稅收入;愈高的課稅收入,也代表著政府可以同時編列愈多的歲出預算。
按此,賴清德政府在政權移轉後,編列第一本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課稅收入的驟增,凸顯的是新政府急於展現政績的心態。令人憂心的是,政府收入,分毫盡是民脂民膏,政府支出的成長與規模的擴大,是否確實能達成效率,還是只是埋單政治人物競選支票?
第三,財政紀律的提升。直到十多年前,財政部對於稅收超徵,雖然不至於敲鑼打鼓,但消息發布,或多或少都還帶著點「喜洋洋」的味道;表示稅捐稽徵單位執行預算有功,實徵淨額數高過目標的分配預算數。但這其實是非常嚴重的錯誤認知。
由於當年度超徵的稅收,並未納入該年度預算,只要在支用上合法,財政與主計單位「斟酌損益」,可以有極大的行政裁量空間;這是不折不扣的財政紀律破口。蔡政府後期多次的發券與普發現金,以及各種天女散花式的撒幣政策,包括目前仍在執行中、金額高達三八○○億元的「疫後特別預算」,都是稅收極度超徵的產物。
按此,一一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課稅收入的巨幅成長,是財政數字管理的強化。據悉,財政部在稅收預測模式的精進上,也確實付出了不少的努力;除了邀請學者專家參與、成立稅收預測精進小組外,也委託專業單位進行稅收預估模型的建立。
綜上三個面向,各自有不同的角度,明年度總預算案課稅收入的驚奇成長,如果是財政紀律的提升,這當然是好事、有助於財政永續;但如果是預算極大,則應受最嚴厲的譴責。可以確定的是,一一四年度絕對不會再次出現離譜的數千億元稅收超徵數字。(作者為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