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30張雲端發票中百萬大獎 財政部判定「2張不給獎」原因曝光

彭金隆/保險業的隱性風險──社會通膨

八月廿三日美國保險監理官協會(NAIC)保險研究政策中心發出一則短訊,針對「社會通膨」(social inflation)可能對保險業的影響發出提醒。不禁聯想到去年的防疫險事件與最近健保與醫療險住院理賠的爭議,竟然都非常符合這篇文章的提醒。

不同於一般人很熟悉的經濟通膨,「社會通膨」是個相對缺乏嚴謹定義且在發展中的概念,一九八○年代特別是在美國,因為產品、專業責任加上醫療事故等訴訟案件與賠償暴增,引發保險理賠超乎預期增加的現象,開始將這種因為社會變遷因素導致的結果用社會「通膨」來形容。這雖然不是新概念,但近年環境波動持續加劇,社會通膨負面影響有急劇上升的趨勢。在保險業應關注的新興保險議題上,NAIC甚至已將社會通膨與業務中斷、極端天氣和網絡安全等風險並列,也提醒社會通膨不僅在美國是個問題,而且已開始向全球擴散。

「社會通膨」早期狹義的看法,主要指責任保險因為訴訟案件與法院判賠金額暴增導致理賠超乎預期。但是隨著社會環境日趨複雜,社會通膨含括的範圍越來越廣。首先是「醫療成本通膨」,隨著昂貴新藥、新療法與新醫材的問世,加上各國政府健保補償機制的弱化,直接推升了保險公司的理賠成本。日前醫療險須住院才能理賠高價藥的問題,就是典型的例子。

其次是「社會情緒通膨」,主因是社會氛圍改變所引起,各國普遍發現民眾對大企業特別是「財大氣粗」的保險公司愈來愈不友善,負面公眾情緒持續發酵,對於何謂公平合理的概念也微妙變化中,這個氛圍可能讓法院判賠金額屢創天價,甚至保險爭議案監理官也會更偏向弱勢消費者,進而做出更不利於保險業的處分。例如這次防疫險事件,有些民眾對輕症理賠視為財富重分配的態度,顯示台灣「社會情緒通膨」的存在。

此外是「新興風險通膨」也被計入社會通膨的範疇,未來無法預知的疾病以及大規模有害物質(如塑膠微粒)的傷害,都可能導致不可控的鉅額損失。

社會通膨的原因是全方面的,包括司法制度、社會氛圍、生態環境、甚至科技技術發展,社會通膨的發展模式複雜且很難預測,加上保險公司都是承保未來發生的事件,風險定價與最終理賠間,有明顯的時間差,保險公司在缺乏預估能力的狀況下,社會通膨將成為未來保險經營的重大挑戰。

經濟通膨常是短期或周期性,但社會通膨卻是直線累積增加的。正因為這種持續累進的社會通貨膨脹,有如溫水煮青蛙反而不易被事前辨識,有可能導致保費定價過低或負債準備不足。

面對來勢洶洶的社會通膨,許多人或許認為只會影響保險公司,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都將轉嫁到消費者變成社會全體負擔。所以除了保險業自身要努力解決外,社會更要重視這個議題。

過去有人提到一些緩解社會通膨的方法,例如保險業要更善盡社會責任以抵消反社會偏見,或是更積極做好事前風險管理,在商品條款與費率設計上務必嚴控風險,更要更積極地協助客戶做好風險預防與損失控制,另外國外容易誘發濫訟的訴訟融資問題,也可多加借鏡並防範。

(作者為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延伸閱讀

央行何時降息?國泰台大團隊預測今年利率都不會變

明揚火警釀百人死傷 中華郵政供快速理賠、保費寬限期

景順:2024年展望牛市 高品質債券收益仍具吸引力

通膨殺手一杯10元!隱身巷弄中的飲料店,阿華田只要20元,還有整排茶葉鐵罐曬給你看

相關新聞

詹文男/工具誠可貴 健康價更高

好友老史這幾年都在對岸發展,前些日子回台灣時交流了一下。他跟我說這半年他感覺AI(人工智慧)真的讓他大開眼界,尤其是ChatGPT...

陳國樑/跟你說個笑話:財政紀律

「Bootstrap」這個英文單字,本來是指在鞋靴後跟,為了方便穿脫而設計的短環帶,現今常被用來描述一種會自我啟動,而且...

黃耀輝/人民吃緊政府緊吃-讓執政黨吃土

距離總統和立委大選四十幾天,選民們最關注的,除了兩岸緊張關係能否緩和(安和)之外,應該還是民生經濟(樂利),也就是實質所...

黃正忠/有無痛的低碳永續轉型

今年台灣的氣候幾乎沒有秋天,到了十一月還是三十度C。正在歐洲訪問的我於巴黎市區前往拜訪歐洲知名電力能源公司Engie途中...

劉大年/因應中國觸頂的變局

近年來中國觸頂(China peak)問題,引起廣泛討論。支持此論點認為大陸經濟成長已達巔峰,接下來會開始走下坡。可能走...

彭金隆/我們是否正在「安靜離職」中?

快時代總是不缺乏新名詞,去年開始竄紅的「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就是一個例子。「安靜離職」據說是二○二...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