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 5成機率9年內全球升溫1.5度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11月11日發布「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減少的跡象。報告顯示,如果持續當前的排放量,有50%的機會在9年內全球平均升溫會超過攝氏1.5度。
曾任全球碳計畫科學指導委員、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表示,台灣至今尚未見到減碳成效,但今年的全球碳預算報告預估,中國與歐盟的碳排放量會下降,使其在氣候變遷議題站上了道德的制高點。
根據現有數據的估算,2022年全球排放量預計為406億噸二氧化碳。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執行長卡納德爾(Pep Canadell)表示,2020年因為COVID-19的影響,排放量下降,2021年回彈上升很多,2022年上升1%,之後還有可能持續上升,因為峰值尚未出現。
報告中也顯示,今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驅動力來自石油排放量增加,使化石燃料排放量達到366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總排放量的89%,其餘的11%則來自土地利用改變產生的排放。
卡納德爾表示,在化石燃料導致的排放比例中,天然氣與水泥產生的排放量在下降,但煤炭和石油則上升;今年也是歷年來首次看到,中國的天然氣與水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澳洲國立大學氣候與能源政策中心的主任喬佐(Frank Jotzo)說,澳洲的全國排放量,相較於2005年的基準年,在2021年已經減少22%(1.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但距離澳洲承諾2030年減碳43%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紐西蘭前環境部首席科學家瑞欣格(Andy Reisinger)說,二氧化碳是全球人類活動產生的主要溫室氣體,但到目前為止,紐西蘭對氣候變遷的排放貢獻主要是甲烷。
陳鎮東說,台灣從2005年至今,每年碳排放量大約維持在7300萬噸(約為27,000萬噸二氧化碳),尚未見到減碳成果。此外,依據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台灣在2050年碳排放量將減少至每年3660萬噸,大約是目前排放量的一半。
他表示,但在「國家長期減量路徑規劃」中,目前只見2050年的目標,未見短期、中程具體目標及規劃,看來還是在寄望新科技突破。但產業界見不到政府的具體措施,就難以規劃符合成本的減量。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