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打壞中秋好心情…買好市多2千元頂級牛肉 民眾拆開傻眼:太倒胃口了

亞運體操/見證歷史!丁華恬平衡木銅牌 史上首面女子體操獎牌

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 5成機率9年內全球升溫1.5度

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11月11日發布「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減少的跡象。報告顯示,如果持續當前的排放量,有50%的機會在9年內全球平均升溫會超過攝氏1.5度。本報資料照片
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11月11日發布「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減少的跡象。報告顯示,如果持續當前的排放量,有50%的機會在9年內全球平均升溫會超過攝氏1.5度。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11月11日發布「2022年全球碳預算」報告,研究顯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沒有減少的跡象。報告顯示,如果持續當前的排放量,有50%的機會在9年內全球平均升溫會超過攝氏1.5度。

曾任全球碳計畫科學指導委員、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表示,台灣至今尚未見到減碳成效,但今年的全球碳預算報告預估,中國與歐盟的碳排放量會下降,使其在氣候變遷議題站上了道德的制高點。

根據現有數據的估算,2022年全球排放量預計為406億噸二氧化碳。全球碳計畫研究團隊執行長卡納德爾(Pep Canadell)表示,2020年因為COVID-19的影響,排放量下降,2021年回彈上升很多,2022年上升1%,之後還有可能持續上升,因為峰值尚未出現。

報告中也顯示,今年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驅動力來自石油排放量增加,使化石燃料排放量達到366億噸二氧化碳,占全球總排放量的89%,其餘的11%則來自土地利用改變產生的排放。

卡納德爾表示,在化石燃料導致的排放比例中,天然氣與水泥產生的排放量在下降,但煤炭和石油則上升;今年也是歷年來首次看到,中國的天然氣與水泥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

澳洲國立大學氣候與能源政策中心的主任喬佐(Frank Jotzo)說,澳洲的全國排放量,相較於2005年的基準年,在2021年已經減少22%(1.4億噸二氧化碳當量);但距離澳洲承諾2030年減碳43%的目標還有很大的差距。

紐西蘭前環境部首席科學家瑞欣格(Andy Reisinger)說,二氧化碳是全球人類活動產生的主要溫室氣體,但到目前為止,紐西蘭對氣候變遷的排放貢獻主要是甲烷。

陳鎮東說,台灣從2005年至今,每年碳排放量大約維持在7300萬噸(約為27,000萬噸二氧化碳),尚未見到減碳成果。此外,依據目前「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台灣在2050年碳排放量將減少至每年3660萬噸,大約是目前排放量的一半。

他表示,但在「國家長期減量路徑規劃」中,目前只見2050年的目標,未見短期、中程具體目標及規劃,看來還是在寄望新科技突破。但產業界見不到政府的具體措施,就難以規劃符合成本的減量。

碳排放 減碳 澳洲

延伸閱讀

賣碳將比賣石油還賺 這間百年老店讓巴菲特連續加碼

COP27現場/金融日 民眾示威:夠了!停止投資化石燃料

聯電號召2030年減碳20% 資助供應商1億元碳盤查

烏干達要發展石油 盼得到中國大陸金援

相關新聞

COP27閉幕 強化減碳落空

第廿七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歷經通宵談判,埃及時間廿日凌晨四時左右閉幕。近兩百個與會國家代表首度同意設立「損失損...

聯合國專家:台灣氣候農損 不能只靠補貼

聯合國第廿七屆氣候峰會(COP27)昨舉行「加速農業氣候調適」的周邊會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首席科學家伊洛維出席發...

氣候變遷績效 台灣排倒數第7

第廿七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7)正在埃及舉行,「德國看守」等非政府組織公布今年「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台灣...

COP27協議 成立氣候賠償基金

延後一天閉幕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廿七次締約方會議(COP27),十九日就「損失與損害氣候賠償計畫」達成協議,同意成...

氣候賠償談不攏 COP27延後1天閉幕

聯合國第廿七屆氣候峰會(COP27)表定十八日落幕,但已開發國家與開發中國家在損失與損害賠償上未達成共識,埃及外交部長蘇...

聯合國官員:保護珊瑚礁 就是保護人類環保親善大使艾麗高登 籲領導人正視升溫危機、挹注資金

聯合國環境署與非營利組織海洋機構十六日在聯合國第廿七屆氣候峰會(COP27)會場合辦論壇,主題是「為珊瑚礁尋找希望」,聯...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