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吸氣愈窒息 重症專家解析「梨泰院事件」快速致命機轉

梨泰院昨晚人潮。經濟日報記者丁威/攝影
梨泰院昨晚人潮。經濟日報記者丁威/攝影

梨泰院事件震驚國際,逾百名年輕人在短時間內喪命。三軍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許聖德分析,在這次看到外電報導提到,許多死者皮膚發紫,研判是因缺氧,可能因有二。首先是胸廓受壓迫,人無法正常吸氣吐氣,幾分鐘就會窒息而死。再者是被踩踏後可能肋骨骨折,引起氣胸、血胸、張力性氣胸,此時傷者越是呼吸、肺臟越受壓迫,最後連心臟都被壓迫到跳不動,幾分鐘就會因全身缺氧而死。

根據台灣大學高瞻自然科學教學資源平台,肺臟位於胸腔內,其外有胸膜,胸膜有兩層,一層緊貼肺臟壁,另一層緊貼體壁,兩層之間的空間即為胸膜腔。肺臟不會主動膨脹、收縮,而是要吸氣、吐氣動作取改變胸腔體積、製造肺內與外界的壓力差,才能帶動空氣進出肺臟進行氣體交換、讓血液循環獲得新鮮氧氣。

許聖德表示,昨天梨泰院事件大量人群堆疊,會擠壓胸廓,就像穿著一件緊身鐵衣,無法正常吸氣吐氣。胸廓無法正常擴張,人就無法呼吸,短短幾分鐘就會窒息死亡。另外,有些人的肋骨可能被壓斷,刺破肺部,造成氣胸血胸,這時需要盡快插管引流氣體和血液,恢復正常胸內壓力,才能恢復正常呼吸。

若無法及時引流,會變成張力性氣胸。許聖德說,這時傷者就算胸部已經無受壓迫、可以吸氣,但每吸一口氣,氣體就會從受傷的肺臟漏出來、積在胸腔內,對肺臟造成更大的壓迫,最後甚至會壓迫到連心臟都愈來愈跳不動、全身缺氧,這也會在短短數分鐘內致命。

至於香港媒體所提到的「擠壓症候群(Crush Syndrome)」,許聖德分析,這類型創傷比較不會造成立即死亡。擠壓症候群常見於車禍、壓砸傷,身體局部組織受到重創,產生大量發炎因子。當壓迫解除、血液再灌流,大量的發炎因子隨血液循環全身,無差別攻擊其他器官系統,引起全身嚴重發炎反應,造成全身性多系統損傷。這種情況類似免疫風暴,通常還有機會送進加護病房搶救,不會立即死亡。

「大型活動要是1平方公尺裡有4、5個人,就有機會發生意外了。」台大醫學院急診醫學科臨床教授李建璋表示,如果人多擁擠,只要有個驚慌或意外,大家開始跑,人就會被拖著走,無法控制,因此主辦單位一定要在「預防」層面多用心。

李建璋說,民眾參與活動時,如果發現場面人多,就要提高警覺,不要讓自己置身於人群中央。如果一時無法脫身,可以雙手環胸,保護胸部有空間可以擴張呼吸,同時仍要儘速脫困。

李建璋表示,這次是南韓解封後第一次舉辦萬聖節派對,有報復性出遊的大量人潮,發生這樣的不幸事件,主辦單位沒有做好人流管制,要付最大的責任。台灣也即將有聖誕節、跨年等例行大型活動,隨著疫情趨緩、防疫解封,可預期人潮將不容小覷。呼籲主辦單位都應事先規畫人流人群管制,建議應以無人機監看地面情況,一發現擁擠情況就展開分流,不讓意外發生。

南韓首爾梨泰院舉行的萬聖節派對意外,據多家外媒報導,韓國官方公布死亡人數已151人,且持續更新中。法新社
南韓首爾梨泰院舉行的萬聖節派對意外,據多家外媒報導,韓國官方公布死亡人數已151人,且持續更新中。法新社

梨泰院 器官 台大 梨泰院踩踏事故

延伸閱讀

梨泰院事件 綠委嗆柯文哲、黃珊珊「大巨蛋護航遠雄」

韓國梨泰院事件 侯友宜:耶誕城活動安全最重要

梨泰院事件大巨蛋借鏡 吳思瑤:柯黃嘴臉應讓大家看清楚

梨泰院事件151亡多人傷 蔡英文向韓政府與人民表達關懷

相關新聞

梨泰院事件「創傷性窒息」10秒就失去意識 PTSD也成倖存者難題

南韓首爾梨泰院昨日晚間發生推擠死傷事故,因萬聖節狂歡活動湧入超過10萬人潮,據官方統計,目前已有151人死亡、多人輕重傷...

獨/留韓女大生遊梨泰院躲劫驚懼:臉朝上才能呼吸

南韓梨泰院事件死傷慘重,還傳多人失蹤,台灣一名女大學生昨晚與朋友也去逛街,也經過事發窄巷,但同行友人因身材矮小接連摔跤,...

愈吸氣愈窒息 重症專家解析「梨泰院事件」快速致命機轉

梨泰院事件震驚國際,逾百名年輕人在短時間內喪命。三軍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任許聖德分析,在這次看到外電報導提到,許多死者皮膚...

梨泰院事件151死 醫籲非常擁擠現場要做到一件事逃死劫

南韓梨泰院昨晚間萬聖節狂歡活動,卻不幸發生人群踩踏事嚴重傷亡踩踏事件,據南韓消防部門上午統計,已有151人死亡、82人受...

台北哪裡像梨泰院擁斜坡窄巷?網釣出6年前北投恐怖人潮

南韓梨泰院萬聖節萬人派對發生推擠嚴重意外,造成151人死、逾百人受傷。事發後引起台灣網友熱議,有網友在PTT上詢問「台北的哪裡會像梨泰院的斜坡窄巷」,意外釣出北投當年為了追逐「它」快閃而起的瘋狂人潮。

梨泰院踩踏傷亡慘 黃珊珊貼文哀悼:活動公安應引以為戒

南韓首爾著名鬧區梨泰院昨天晚間舉辦萬聖節派對,發生人踩人嚴重傷亡慘劇,目前已知至少151人死亡、82人受傷。無黨籍台北市...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