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熱如夏上看36度注意長浪 吳德榮:明起1周天氣不穩定

梨泰院推擠事件 醫反思台灣這項活動「很需要人流管控演習」

南韓梨泰院29日發生推擠意外,釀至少154人死亡、133人受傷。對此,一名台灣急診醫師指出,台灣只是還沒碰到而已,並列出4點預防建議。 法新社
南韓梨泰院29日發生推擠意外,釀至少154人死亡、133人受傷。對此,一名台灣急診醫師指出,台灣只是還沒碰到而已,並列出4點預防建議。 法新社

南韓首爾29日晚間傳出重大推擠意外,目前已多達154人在梨泰院的萬聖節活動中喪生,不少專家指出致命原因,乃因太過擁擠導致「窒息」。一名台灣的急診醫師對此奉勸,前往人多的地方本就有風險,若真要前往應穿著對的鞋子、具備基本的CPR能力,並建議台灣政府往後應大力加強人流管控演習,大甲媽出巡就是適合的活動。

一名急診醫師在其臉書粉專「安東尼蘇的救命救急暗黑閒話」分享梨泰院事件帶來的啟示,他列出4點可預防事故發生的要素:

1.人太多的地方不要去

醫師以日本的「明石步道橋踩踏傷亡事件」為例,當時兵庫縣警方檢討,類似的大規模群眾聚集事件都是可以預期的,應該在事前就要認知可能的危險性,加派管制人員對人流的控制,並讓人群隨時處在「緩慢移動」的狀態。

此外,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在龐大人群聚集的時候,每一個個體的責任感會降得很低,且情緒會亢奮,特別容易出現不理性的動作或暴力的行為,導致踩踏或推擠的發生機率大幅增加。如此次梨泰院事件,就有目擊者指稱是有人故意在後方推擠,造成骨牌效應。

2.穿對鞋子很重要

梨泰院事件的多數罹難者為20多歲女性,很多人可能是為了cosplay而穿了高跟鞋,因此容易在推擠間跌倒。醫師勸告,「如果你溯溪會穿溯溪鞋,登山會穿登山鞋,那在參加這類有著『人多』這一大危險因子的大型活動時,就要有每一步都要踩得非常踏實的準備」。

3.會一點CPR還是好的

醫師指出,從流出的現場影片中可以發現,不少人實施CPR時壓得太快、太急,卻不夠深,「有些只是把手壓在被害者胸膛,然後手肘規律地彎曲像在做伏地挺身,然後大多只壓胸,對明顯是窒息的傷患沒有給予人工呼吸。」

不過他也對韓國的急救教育表示肯定,「我們在宣導全民做CPR,本來就應該多鼓勵、任何人在現場都去施作,而不是要成為一位動作標準的專家才能做。」而在梨泰院事件中,有許多非專業民眾願意為陌生人CPR,讓他不禁反思若發生在台灣,會有多少人願意出手相救,「還記得上一次林志穎事件嗎?連把人拉出車都可以一堆爭議了」。

4.事前演習

醫師提醒,雖然台灣還沒有發生過如此重大的踩踏傷亡事件,但很可能只是還沒碰到而已,因此他建議台灣應提前預防,「或許每次大甲媽出巡,在彰化那個地下道,就是一個很好的人流管控演習。」他感慨,如果不去改變,就只能永遠限制民眾「人太多的地方不要去」。

梨泰院 梨泰院踩踏事故 南韓

延伸閱讀

梨泰院踩踏意外!她憶101跨年惡夢 身高120淹沒人群缺氧求生

梨泰院事故太恐怖!他問台灣跨年擠爆卻沒事 網曝這2點是主因

梨泰院消防隊長救災簡報「手狂抖」⋯網心疼以為受創傷 醫曝真正原因

男星搶救梨泰院傷者 邊哭邊CPR喊:「拜託張開眼」

相關新聞

被梨泰院「人牆」堵住難逃脫 倖存者爆哭憶慘況:我差點死了

南韓首爾梨泰院上周六(10月29日)發生的踩踏事故目前已經造成156人死亡,另外還有超過140人受傷,其中33人重傷...

案發前4小時就有報案「快被壓死」 南韓警輕忽釀梨泰院悲劇

南韓梨泰院踩踏事故迄今造成156人死亡與151人受傷,韓媒1日報導,這起憾事本可避免,警方從事發前4小時起就陸續接獲民眾...

「我抓住她的一隻手!」澳洲男憶魂斷梨泰院同行好友:我根本救不了她

南韓首爾梨泰院29日晚間的萬聖節派對活動導致至少154人喪生,事後也有不少倖存者在網路上回憶事發當下的情況,一名澳洲男子...

影/尹錫悅勘災問「是在這裡死了那麼多嗎?」 網友怒批:瘋了吧

南韓首爾梨泰院29日晚間的萬聖節派對活動發生大規模推擠意外、導致至少154人喪生,總統尹錫悅除宣布進入全國哀悼期,也宣布...

梨泰院遇難者有未成年人! 南韓教育部:死者包含1名初中生、5名高中生

南韓首爾梨泰院29日晚間的萬聖節派對活動導致至少154人喪生,南韓教育部31日表示其中包含1名初中生和5名高中生。

扛了50具屍體! 梨泰院無名英雄:我當時只想再多救一個人

南韓首爾梨泰院29日晚間的萬聖節派對活動導致至少154人喪生,一名目擊者也分享自己「扛著屍體」並親眼看著許多年僅20多歲...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