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承認了!六福村坦承「遭擊斃的狒狒來自園內」明召開記者會說明

【專家之眼】TVBS被移頻 NCC只能乾瞪眼?

TVBS若被移頻,一般認為跟「直接下架」差不多。圖為TVBS大樓外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TVBS若被移頻,一般認為跟「直接下架」差不多。圖為TVBS大樓外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TVBS新聞台驚傳可能遭到移頻,且移頻後位置可能會落在149頻位跟158頻位,該頻段雖為第二新聞台區塊,但對長年經營同一頻道位置的新聞台來說,離開現有的黃金區塊等於是與「被下架」無異。雖說外界對此將矛頭指向NCC,認為是NCC干預業者排頻策略,但實則是有線電視系統商與頻道代理商之間的授權費問題,觸發這次的TVBS移頻爭議。

移頻之爭可說是年年有,其中又以新聞台的移頻議題最為敏感。舉例來說,寰宇新聞台曾在2018年由系統商凱擘提出移頻申請,希望將149台的寰宇新聞台跟49台壹電視新聞台頻道對調,2019年初遭NCC以「造成收視戶的適應問題」為理由駁回。

但是,系統業者不滿,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北高行)提起訴訟,請求撤銷否准處分,而北高行亦於同年10月做出判決,撤銷NCC否准壹電視新聞台移頻的決議。北高行認為,若業者商業策略未涉及不正當競爭,給予管制則失去正當性,NCC若以消費者習慣為審核否准的理由,反而可能造成頻道難以更動的惡性循環。

也就是說,NCC遇到排頻爭議時,就算經由正常程序審議或者參考外部學者意見,但最後往往都用「影響消費者現行使用習慣」作為駁回頻道商申請案的理由,卻沒有仔細檢視有線電視頻道經營現況,並參考各項相關專業評估及市場回饋等實質問題,讓有線電視頻道淪入「萬年頻道表」的窘境,間接造成頻道上下架機制失靈。

當新頻道無法搶占市場優勢位置,舊頻道缺乏競爭意識,有線電視用戶在選擇匱乏的前提下,只好紛紛退訂。根據NCC近期公布的有線電視訂戶數統計,全國用戶數已經降至469.4萬戶,僅有52%的市占率,是連續第19季的負成長。因此,用戶數的驟減直接衝擊到頻道商能收取的頻道授權費,也就讓系統商與頻道商在費用協商的過程當中容易產生糾紛。

更進一步的來說,目前台灣的有線電視市場存在「系統商」跟「頻道代理商」的垂直整合,垂直整合能力較強的業者可能對單一或市場力量較為單薄的頻道代理商產生壓迫。令人憂心的是,雖然NCC主委陳耀祥也認為,申請移頻已經成為市場談判籌碼,但是NCC對此卻遲遲沒有作為,在市場界定與公平競爭的原則上沒有提出具體策略,對過去的移頻申請案亦無積極任事,才導致每年都有諸如此類的移頻爭議。

據媒體報導,鏡電視試圖以「免授權費」作為爭取移頻至55台的條件。坦白說,華視都能用「付費上架」當作談判條件,剛成立且資金充足的鏡電視提出「免上架費」的條件也不足為奇。不過,完全以授權費作為移頻標準,對經營55台已久的TVBS來說的確顯得不盡公平。

總的來說,業者之間已經廝殺一片,NCC除了介入調處,似乎只有乾瞪眼的份,毫無促進市場公平競爭的治理能力,更何況還曾經被法院認證「失去管制的正當性」。當數位發展部拿走NCC數位與通訊發展的眾多業務,NCC卻連面對原本的監理範疇都還顯得捉襟見肘,不禁令人懷疑,這個通訊傳播的獨立監理機關到底怎麼了?

鏡電視

延伸閱讀

921國家防災日 有線電視與MOD將同步播放災防訊息

台台併頻譜分配管理 數位部月底提建議書

【即時短評】爆料+換頻 黨政軍退出媒體喊假的?

【重磅快評】鏡電視綠燈開到天際 蘇貞昌罵錯陳耀祥了

相關新聞

喊話系統、頻道業者 NCC:別把收視戶當談判籌碼

有線電視五十五台TVBS可能由鏡電視取代案引發各界關注,系統業者稱主要起因於與TVBS頻道授權金談不攏,但已升級為政治角...

TVBS移頻案升級政治角力 NCC:別把收視戶當談判籌碼

TVBS移頻案喧嚷多時,已升級為政治角力,然而,追本溯源TVBS移頻案原始問題,主要起因於系統業者與TVBS頻道授權金談...

TVBS移頻案引關注 NCC:沒有政治壓力

8有線電視系統申請55頻位的TVBS新聞台移到後面,並以鏡電視新聞台上架55頻位,引發關注。NCC表示,移頻審查沒有任何...

TVBS移頻爭議 藍:反粗暴移頻、變相關台

國民黨今舉行「反粗暴移頻,反變相關台,守護新聞自由!」記者會,強調移頻、關台事涉言論自由,絕對不容侵犯,質疑相關審議都有...

鏡電視取代TVBS 苗縣反對

台灣第三大有線電視系統向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申請,要把五十五頻道TVBS新聞台分別移至第一五八及一四九頻道,原頻...

新聞眼/你爆料 我移頻 媒體恐全綠化

系統商申請將TVBS新聞台移出第五十五頻道,擬由鏡電視新聞台遞補,引爆爭議。就在TVBS移頻案消息曝光後,鏡週刊繼先前「...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