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政策法案」待立法推進 學者:美向中要價籌碼

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王信賢指出,在該法案通過立法流程生效前,都還有修正可能,成為美國向中國要價的籌碼,此法案也凸顯出,現已非過往美、中、台三角關係,而只剩美中關係,台灣問題則是美中關係的核心利益。
「台灣政策法案」此次在外委會通過,有三個敏感條款被修正,包括刪除美國在台協會處長比照美國駐外大使,由總統提名、需參院同意條款;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改為台灣代表處條款,修正為國會建議,還有台灣從被稱為「非北約主要盟友」,修正後是彷彿或比照(as though)非北約主要盟友。
根據美國立法流程,法案接下來將送交參院全院審理,並且要在明年1月本屆國會期滿前在參、眾兩院通過,才能遞交美國總統簽署後生效。
王信賢表示,「台灣政策法案」提出與修正通過外委會,和反中成為美兩大黨共識,以及美內部選舉有關,不過對中國來說,是把美國立法和行政部門視為一體,且美國與中國對台灣問題,已進入法理鬥爭階段,明年中國的兩會、全國人大,會不會就「反分裂第八條」修法與針對武力統一更積極立法、訂立施行細則,值得觀察。
王信賢也分析,台灣問題成為美、中甚至俄國大格局下的重要議題,中國對台配速改變,「反獨促統、反外部勢力介入」成優先政策,例如中國近期都抨擊「台美勾連、美國以台制華、台灣以美謀獨等」,而美國面對中國大陸軍事威脅,也需要外力幫忙,因此有「台灣政策法案」的出現,以及修正的拉扯。
王信賢表示,對「台灣政策法案」,中共現反應不會太大,因為和廿大有關 ,中國要維持穩定,反應「大概就是現在如此」。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嚴震生也認為,「台灣政策法案」應不會在11月G20峰會、美國總統拜登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見面前通過,況且過去20年,許多美國友台法案到最後也都沒有過,或是過了之後,行政部們也有許多執行與否的選擇空間。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