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女王在位70年 見證英國經濟式微、復興與茫然漂流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女王二世駕崩,享耆壽96歲。在女王1952年登基當天出生的華爾街日報(WSJ)特約倫敦分社社長菲德勒(Stephen Fidler)特別撰文悼念,並回顧這70年來英國的轉變。
菲德勒表示,有幸在伊麗莎白女王登基那年出生的可謂「鍍金」世代,財政研究所(IFS)的研究顯示,這個「白金禧」世代是截至英國史上最富有的。
他說,與今日相比,1952年的英國彷彿是另一個國家。二戰衝擊餘波盪漾,食物採配給制,直到1954年才結束。在伊麗莎白女王登基後的第一個冬季,一霧霾籠罩整個倫敦,催生了清淨空氣法,禁止燃煤造成空氣汙染。
1950年代是經濟擴張時期。首批電視機進駐家庭。來自加勒比海和其他地區的移民沖淡了英國的同質性,而隨著前殖民地取得獨立地位,地圖上以粉紅色標出的大英帝國版圖也縮小。
若1950年代的英國力圖重建「日不落帝國」昔日光榮,那麼1960年代就是開始往前看了。1961年,女王訪問迦納,還在首都阿克拉與迦納總統恩克魯瑪(Kwame Nkrumah)共舞呢。
在那個年代,象徵時代改變的英國流行音樂征服了全世界,包括美國,展現今日所謂的「軟實力」。1965年,女王在白金漢宮授予披頭四(Beatles)大英帝國勳章,讓君主制代表的「過去」融入了「現在」。
1970年代,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EEC),全國忍受繼之而來的煤礦工人罷工、斷電、普遍的勞動抗爭,還落得向國際貨幣基金(IMF)求援。流行音樂轉向龐克搖滾,讓當時20來歲的菲德勒覺得英國國運永遠走下坡路了。
但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1979年掌權使情況改觀。這位鐵娘子在1980年代扭轉國運衰頹的論述,她解除資本管制、開放經濟、大舉脫售國有工業、鬆開束縛金融業的桎梏,最後還減稅。
柴契爾夫人在1990年遭同黨同志逼宮。那年,兩德統一,冷戰幾乎打贏了。
拜「和平紅利」之賜,英國享有一段經濟成長的繁榮期。布萊爾(Tony Blair)領導的「新」工黨政府上台,但好景不常,這段相對富庶的時期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重創金融業後,畫下了句點。
經濟衰退和政府撙節接踵而至。一些人認定,英國的「軟實力」在2012年倫敦奧運登峰造極。英國不再是超級強國,但憑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仍是人才濟濟和創新活力充沛的國家。
但接下來動盪一波波。2016年6月舉行的「英國脫歐」公投,預告英國將終止加入歐盟的這場漫長實驗。歷經五年的辯論,英國終於在2021年初脫歐。
緊接著來襲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伊麗莎白女王挺過來了,但去年王夫菲利浦親王逝世。女王駕崩前兩天,剛任命特拉斯(Liz Truss)為她統治英國任內第15位首相。這兩件事顯示,女王憑著毅力,努力撐到完成使命的最後一刻。
女王辭世,留下一個內憂外患的英國。
俄烏戰爭顛覆了後冷戰秩序,通膨飆升到數十年僅見的水準,脫離歐盟的英國與鄰國及主要貿易夥伴關係不穩。蘇格蘭選民支持獨立的聲浪高漲,北愛爾蘭人也愈來愈支持「脫英」而與愛爾蘭統一。本周Ipsos公布的意見調查顯示,每十個英國人中,就有七人認為英國在走下坡。
美國總統拜登讚揚伊麗莎白女王二世「定義了一個時代」。女王逝世象徵一個時代的落幕,而英國仍在尋找自己的定位。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