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碎屍魔粉刷陽台成「這顏色」 醫:滿滿的儀式感
高雄72歲老翁張介宗涉嫌連續殺害3名婦人並分屍,警方發現一張載有4女性名單的紙條,其中3人就是死者的死亡筆記,而凶嫌透過記錄受害者、策劃犯罪,殺人後更粉刷陽台、處理屍體。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表示,這一連串的步驟,讓凶嫌的殺戮變得更有結構、更具儀式性,甚至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感。
張家銘說,凶嫌的死亡筆記透漏出一種潛在的儀式感,可見凶嫌將殺人犯罪變成一場規畫精密的儀式,當受害者的資訊變成凶手的「收藏品」,這類型的連環殺人案便不再只是單純的暴力攻擊,而是一場病態的心理遊戲。
張家銘指出,凶手不只是為了殺人而殺人,而是透過「紀錄、選擇、執行、整理」的過程來創造一種內在秩序。他將受害者的名字寫在筆記本上,逐一標記,就像是一種「狩獵清單」,這樣的行為讓他產生強烈的掌控感。
在心理學上,這類行為與「收集狂」極為相似—有些人習慣收集郵票、古董,而某些連環殺人犯則收集屍體、戰利品或犯罪紀錄,這些收藏對他們來說,不只是紀念,更是一種象徵性成就的積累。
同樣地,這名凶手透過記錄受害者、策劃犯罪、粉刷陽台、處理屍體等步驟,讓他的殺戮變得更有結構、更具儀式性,如逐一寫下受害者的名字,就像是一種象徵性的「死亡宣告」,在過年前粉刷陽台為朱紅色,這可能代表「象徵性的轉變」,以計畫性棄屍的方式,反覆多次移動屍體,可能與方便滅跡有關,但也可能與某些連環殺人犯「分階段處理屍體」的行為相似。
此外,凶嫌的「運屍單車」掛著媽祖符咒,這可能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撫,甚至是一種「宗教儀式」聽說死亡名單第5個就是他自己。如果是的話,這可能有對他本身特別潛藏的儀式意義。
張家銘說,這些行為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儀式化犯罪」模式,讓他的犯罪行為不只是簡單的暴力攻擊,而是一場有層次、有計畫的心理活動。這也讓人不禁思考,凶嫌的行為是源於心理疾病,還是深層的個人信念?他的儀式感是來自於內心的需求,還是某種強迫性的行為模式?這些問題,或許需要透過更深入的犯罪心理學研究才能解答。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當犯罪變成一種儀式,當筆記成為一種收藏,兇手的殺戮已經不只是為了死亡本身,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與控制感。這正是許多連環殺人犯的特徵,也是一種最危險、最難以預防的犯罪心理模式。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