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明天你放假嗎?51勞動節全解析 是否補班、薪資怎算、銀行開不開一次了解

NBA/金塊穆雷狂飆43分擊沉快艇 季後賽首輪3:2聽牌

開戰倒數?印度最快24小時動武 巴基斯坦警告1情況恐祭出核武

高雄碎屍魔粉刷陽台成「這顏色」 醫:滿滿的儀式感

高雄72歲老翁張介宗涉嫌連續殺害3名婦人並分屍,警方發現一張載有4女性名單的紙條,其中3人就是死者的死亡筆記,而凶嫌透過記錄受害者、策劃犯罪,殺人後更粉刷陽台、處理屍體。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在臉書表示,這一連串的步驟,讓凶嫌的殺戮變得更有結構、更具儀式性,甚至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感。

張家銘說,凶嫌的死亡筆記透漏出一種潛在的儀式感,可見凶嫌將殺人犯罪變成一場規畫精密的儀式,當受害者的資訊變成凶手的「收藏品」,這類型的連環殺人案便不再只是單純的暴力攻擊,而是一場病態的心理遊戲。

張家銘指出,凶手不只是為了殺人而殺人,而是透過「紀錄、選擇、執行、整理」的過程來創造一種內在秩序。他將受害者的名字寫在筆記本上,逐一標記,就像是一種「狩獵清單」,這樣的行為讓他產生強烈的掌控感。

在心理學上,這類行為與「收集狂」極為相似—有些人習慣收集郵票、古董,而某些連環殺人犯則收集屍體、戰利品或犯罪紀錄,這些收藏對他們來說,不只是紀念,更是一種象徵性成就的積累。

同樣地,這名凶手透過記錄受害者、策劃犯罪、粉刷陽台、處理屍體等步驟,讓他的殺戮變得更有結構、更具儀式性,如逐一寫下受害者的名字,就像是一種象徵性的「死亡宣告」,在過年前粉刷陽台為朱紅色,這可能代表「象徵性的轉變」,以計畫性棄屍的方式,反覆多次移動屍體,可能與方便滅跡有關,但也可能與某些連環殺人犯「分階段處理屍體」的行為相似。

此外,凶嫌的「運屍單車」掛著媽祖符咒,這可能是一種心理上的安撫,甚至是一種「宗教儀式」聽說死亡名單第5個就是他自己。如果是的話,這可能有對他本身特別潛藏的儀式意義。

張家銘說,這些行為組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儀式化犯罪」模式,讓他的犯罪行為不只是簡單的暴力攻擊,而是一場有層次、有計畫的心理活動。這也讓人不禁思考,凶嫌的行為是源於心理疾病,還是深層的個人信念?他的儀式感是來自於內心的需求,還是某種強迫性的行為模式?這些問題,或許需要透過更深入的犯罪心理學研究才能解答。

然而,可以確定的是,當犯罪變成一種儀式,當筆記成為一種收藏,兇手的殺戮已經不只是為了死亡本身,而是為了讓自己獲得某種心理上的滿足與控制感。這正是許多連環殺人犯的特徵,也是一種最危險、最難以預防的犯罪心理模式。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說,這名凶嫌透過記錄受害者、策劃犯罪、粉刷陽台、處理屍體等步驟,讓他的殺戮變得更有結構、更具儀式性,如凶嫌在過年前粉刷陽台為朱紅色,這可能代表「象徵性的轉變」。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說,這名凶嫌透過記錄受害者、策劃犯罪、粉刷陽台、處理屍體等步驟,讓他的殺戮變得更有結構、更具儀式性,如凶嫌在過年前粉刷陽台為朱紅色,這可能代表「象徵性的轉變」。本報資料照片

分屍案 受害者 名字 屍體 死亡 紙條

延伸閱讀

花蓮棄屍案1在逃凶嫌桃園落網!死者疑脖子刀傷致死

高雄分屍案凶嫌削肉去骨「如切烤鴨」 春節前殺2人冷血貼春聯

過年半夜頻傳剁菜聲 分屍案凶嫌吐「大嫂不再討房子」疑爭房產被殺

高雄分屍案凶嫌重回殺人公寓 鄰居目擊痛罵他「夭壽骨」

相關新聞

高雄分屍案再驗出遇害婦遺骸 確認1婦人的肝臟

高雄檢警偵辦張介宗涉連續殺人分屍案,打撈遭丟運河的屍塊,至今共分72件進實驗室比對DNA,今天再發現其中1件是楠梓區趙林...

高雄殺人分屍調影像 確認凶嫌嫂同遭棄運河

高雄連續殺人分屍案,警方專案小組追查凶嫌張介宗棄屍方向,發覺他兄嫂去他住處有進無出,調閱相關監錄系統,確認15小時後,張...

監視畫面曝高雄分屍魔詭異行徑 買麥片、提水和倒垃圾

高雄檢警偵辦張介宗涉殺害3名老婦分屍案,鷹眼小組持續調閱、分析監視畫面,結果發現左營張姓婦人1月17日進入張家失蹤遭殺害...

獨/高雄殺人分屍案未聽尖叫聲 被害人恐當下遭致命一擊

高雄檢警偵辦張介宗涉嫌連續殺害包括兄嫂在內3名老婦人分屍案,張嫌至今矢口否認犯案,由於張嫌上下、左右鄰居皆未聽到婦人遭殺...

高雄第10天打撈分屍屍塊 水下攝影機上場

高雄檢警偵辦張介宗涉嫌連續殺人分屍案,今天第10天打撈屍塊,警方請民間公司啟動水下攝影及機械手臂下水,希望能盡快打撈到死...

獨/左營失蹤婦遭殺人魔分屍 兒女盼檢警做到這些事

高雄市72歲老翁張介宗犯下殺害包括兄嫂、張姓婦人及趙林姓婦人等3人分屍命案,其中張婦遺骸僅尋獲胸部及疑似頭皮人體組織,近...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