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廈設計融入山林美景 雲瀑打造台灣意象
國際機場航廈空間設計潮流朝向「自明性」與「視線互動」概念發展,桃園機場第三航廈跟隨趨勢,大廳等區域利用天花板高低差,讓旅客容易感受到行止快慢差別,移動動線交互運用「視線互動」,讓旅客感受航廈的忙碌熙攘;並安排航廈正面景觀、簷下雲瀑意象、側面綠牆植栽等景觀映入旅客眼簾,留下美好印象。
桃園機場公司說明,所謂「自明性」是在旅客可能停留較久的區域,設計挑高天花板以及寬敞空間,使視野通透以降低壓迫感,讓旅客自然而然地放慢腳步,這些空間包括出境大廳報到櫃檯區、貴賓室區、免稅商店區、長廊候機室等區。
反之,出境大廳的安檢、證照查驗等區域,則透過降低天花板高度的方式讓人產生壓迫感,好似水流通過狹窄區域時流速加快,旅客可產生應趕快通過檢查線不要久留的感覺。當旅客通過檢查進入免稅商店或航空公司貴賓室等區域後,天花板再度升高,空間的置換讓旅客可以放鬆心情,從容至免稅店享受購物樂趣或休息候機。
桃園機場公司指出,「視線互動」概念是透過硬體建設及動線安排,把最佳視野呈現給旅客。資料顯示,超過五成旅客搭乘小客車、計程車、租賃車至機場搭機,第三航廈3樓出境大廳外路緣供小型車臨停下客,小型車車道外9個大型車月台,讓團體或乘坐國道客運旅客下車;大、小型車下車處,正是航廈正面景觀及上方雲頂意象屋頂最佳視角。
從下車到登機,整個出境旅客動線都在3樓同一平面層,不需要垂直移動,打造身障旅客友善環境。航廈內視野開闊,對一般旅客移動相對友善,容易識別登機路線或找到意欲前往的場所。
入境旅客下機後在長廊及航廈停留的時間相對較短,希望旅客通關後盡速離開機場,大部分入境動線空間具壓迫感,設計上輔以「視線互動」概念來讓旅客解壓。
入境旅客下機至長廊後先上4樓,沿途可觀賞第三航廈從地下1樓至3樓的整片綠堤植栽,進入航廈後展現在眼前的則是雲頂意象天花,讓剛落地的旅客留下國門印象。旅客完成檢疫及護照查驗,搭電梯或電扶梯下樓至1樓行李轉盤處準備提領行李,途中穿過3樓出境大廳樓面,旅客視線隔著玻璃帷幕與出境大廳寬闊景觀交錯。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