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
0:00
ETF配息被扣補充保費?她傻眼「室友沒被扣」 網揭1關鍵門檻:超過就跑不掉

投資ETF可能會被課徵補充保費,一名網友近日發文表示,自己與室友都投資ETF,但在最新一輪配息入帳時卻發現「我被扣補充保費,她卻沒有」,引發她對ETF相關稅費與成本機制的疑問。其他網友指出補充保費扣繳有特定條件,並分享避開課徵的方式。
原PO指出,自己收到ETF配息時,除了匯費與預扣稅外,還多了一筆「補充保費」項目,與室友的配息明細大相逕庭,讓她感到不解。她懷疑是否與投資標的不同、配息金額超過某門檻有關,並坦言:「平常只關注手續費或券商活動,完全沒想到補充保費這種隱藏成本。」她也提到曾為了手續費從中信、富邦、國泰等銀行間比價,想靠「精打細算」省錢,卻沒料到稅費變數突襲。
貼文一出,網友熱心說明「補充保費」的課徵邏輯。有網友直言:「單筆配息超過2萬才會被扣,低於門檻就沒事」,並提及自己長期定期扣款高股息ETF,因為配息拆帳金額較小從未被課。也有人補充:「投資海外ETF就不會扣補充保費,像00937B就是海外所得」。
不少人回憶初次遇到補充保費時也感到錯愕,「我以為是券商亂收,結果是健保署出手」,並表示手續費低雖值得精算,但這類補充保費「逃不了就只能接受」。另有網友指出目前中信銀行APP明細顯示較清楚,有助理解配息構成與費用扣除機制。
除了成本結構,部分網友進一步分享自身策略,例如選擇手續費低於0.1%、免管理費的平台,也有人以累積財富會員資格為誘因選擇銀行扣款。整體來看,雖然補充保費讓部分投資人「有點傻眼」,但多數網友仍認為只要了解規則、選擇合適平台,ETF仍是穩健的收益工具。
※免責聲明:本文僅為個人觀點與紀錄,而非建議。投資人申購前需自行評估風險,詳閱公開說明書,自負盈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