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一定要知道的ETF「自動扣血」機制 內扣費用是什麼?

理財達人摳摳(懶錢包Lazywallet)在Youtube頻道上分享,台灣這些年投資ETF成為潮流,最適合懶人和小資族,不過它可是內建了「自動扣血」(內扣費用)機制,沒弄清楚恐怕獲利全都默默被吃光。
以下為影音內容:
在進行ETF投資的時候,絕對不能小看「內扣費用」;ETF和個股相比是「持有一籃子」的股票,可以降低風險,證交稅也只有三分之一,當然額外要付出的代價就是要扣一些管理費。
內扣費用
台灣投信發行的ETF,在網站上的簡介資料基本上只會寫「經理費」跟「保管費」;要注意ETF一整年的開銷可不是只有這2種,要加上其他費用才算是總開銷。
內扣總開銷:手續費+交易稅+經理費+保管費+保證費+其他費用
手續費和交易稅:是交易的直接成本,就是這檔基金自己在進行買賣,調整標的和權重出現的費用。
而經理費、保管費、保證費、其他費用:則是會計帳列費用,就是投信公司的利潤和這檔基金營運的各種花費。
既然叫內扣費用,意思就是投資人不用額外花錢,自動從基金的淨值裡扣除,想知道一檔ETF一整年下來,到底會被吃掉多少的內扣費用,那就上「投信投顧公會」網站上查詢。
上面清楚記載台灣發行的基金,會「損血」多少,數據會最赤裸真實,不要被投信給騙了。
買ETF就是希望用低成本,長期投資的方式來獲得市場合理的報酬,如果一檔ETF內扣超過1%,那就很接近主動型基金的收費了。
每年固定獲利被吃掉1%甚至1.5%,長期下來會大幅降低收益,所以下手投資前務必要查清楚ETF的內扣費用,絕對是影響投資人未來績效表現的重要指標。
◎本文內容已獲 懶錢包 Lazy Wallet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