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家醜外揚不通報 「老虐」黑數多

疫情之下老虐事件快速成長,老人家受傳統觀念影響,面對伴侶或晚輩施暴、精神虐待,多數抱持著「家醜不外揚」的心態,選擇隱忍,甚至有許多長者不想被人說是「家門不幸」、「教子無方」等,即使發生被虐或不當對待也不願意通報,導致老虐事件暗藏更多的黑數,也添增老虐防治更多的困難。
「搶救老虐,我挫折感很大。」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法醫病理科主任尹莘玲說,她曾接獲一名在安養機構被虐的案例。這位八十多歲的失智奶奶,被善心人士通報,當她準備為老人家驗傷,家屬卻不同意,家人擔心驗傷之後會與安養機構「撕破臉」,奶奶後續無人照顧。
尹莘玲說,防治老虐需克服的地方很多,老人家是成年人,多會考量與家人相處時間多,講出被虐下場恐更慘,再者是受到經濟、生活、照顧等需求及壓力,選擇保護家人,不願說出實情。
她曾在急診看見有些長輩,被暴打到腦出血,送到醫院時,來不及驗傷就過世,連幫他們向外求援的機會都來不及,她表示,老虐通報案件一定遠比台面上少。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教授鄭瑞隆說,老虐發生的地點不只有在家中,機構照顧不當對待也時有所聞,若碰上機構虐待,家人又置之不理的情況,受虐長輩身心靈受創程度恐超乎想像,政府應設下把關及通報機制,以及通報後處置的方式,別讓長輩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鄭瑞隆強調,老人保護應有全方面的概念,包括生活環境安全、醫療衛生等。
衛福部保護服務司長張秀鴛說,許多長者被親戚、朋友虐待後多願意通報,但當被子女、孫子女的卑親屬虐待,內心卻夾雜許多情感,認為被虐待是「家醜」,是自己沒有把孩子教好,內心有更多自責,而不願意通報,甚至是其他家人協助通報時,還會被當事人拒絕。
張秀鴛說,曾接獲一起通報案件,一名媽媽被兒子打,女兒看不下去,打一一三保護專線,同時打電話報警,但媽媽不願意配合,她相信這位媽媽不是第一次被打,女兒忍無可忍才通報,但是被虐者是成人,虐待驗傷有一定的程序,受虐者若不願意說明傷勢,醫護人員很難認定。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