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之後 分析:主要民主國家應更積極接觸台灣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灣受到舉世關注。時事分析指出,主要民主國家集體探索如何避免傷害與中國關係的同時,應該更積極與台灣接觸,「支持台灣不代表反中國」。

美國非營利組織國際共和研究所(IRI)主席垂寧(Daniel Twining)及IRI駐台北資深顧問寇謐將(J.Michael Cole)撰文,作以上表示。

文章指出,過去48小時,舉世目光聚焦在那架於2日晚間將裴洛西(Nancy Pelosi)和代表團送到台北松山機場的飛機上。儘管北京升高威脅,裴洛西最後總算還是踏上台灣土地,成為25年來首訪台灣的美國眾院議長,不只對舉世民主,也對極權主義者傳達出熱愛自由國家團結一致,不會退縮的明確訊息。

文章強調:「不過,還有許多事情得做。」

諸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獨裁國家對自由世界增強攻勢,民主國家通常難以有效反制對我們價值和制度的此一持久威脅。我們應該專注在鞏固國內民主韌性上,還是該專注在更直接對抗北京、莫斯科和其他獨裁政權上?

世上主要民主國家尚未就此達成共識。但有一件事情是無庸置疑的:我們在這場定義時代的意識形態競賽中勝出的機會,大體上將有賴於民主陣營內專注實現團結的能耐。而如果諸如台灣這樣的潛在夥伴遭到冷落,我們就無法竟其功。

近年來,為數越來越多國家深化對台接觸。台灣作為民主國家和先進科技先鋒的地位提高了拓展更緊密關係的誘因。從在半導體產業居支配地位,到在疫情期間提供醫療援助,台灣早已展現出成為負責任參與者的能力和意願。對照威權主義中國的影響力,台灣經驗的價值也已日益獲得認可。

儘管如此,包括先進民主國家在內的許多國家,對於跟台灣政府全面接觸仍然小心翼翼,如此作法已經造成台灣被排除在一些國際場域之外。台灣甚至被排除在完全屬於民主成員的場域之外,在那裡,中國無法像它在諸如聯合國那樣的多邊組織般地發揮影響力。

有些國家擔心對台關係高調將引起北京關注而招致報復。對中國近鄰,以及高度仰賴一帶一路倡議提供基礎建設投資的國家而言,這是嚴重威脅。但是在經濟上對中國依賴度少很多的國家,就沒有同等藉口,說自己也害怕與台灣公開接觸。

對後面那一類國家而言,抱持台灣「反中」,因此相關合作會傷害對中國關係的看法,是它們的主要顧慮。

然而,這凸顯出對台灣和台灣人民的基本誤解。幾乎沒有例外,絕大多數台灣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正當性並且支持與對方經濟接觸。事實上,對中國貿易額在台灣外貿占比逾4成,即使台灣海峽緊張升溫,這個比例持續增加。根據某些估計,逾100萬台灣人在中國工作和生活。

台灣經驗因此成為某種平衡、避險,以及務實主義,而不是否定或非理性仇視中國。事實上,台灣是民主社會如何能夠跟中華人民共和國進行接觸,同時保護自身主權、善治、民主和人權的絕佳案例研究。能夠結合兩者的社會,在地球上找不到更好範例了。

也因此,在其他民主國家形成自身戰術和戰略以平衡對中國關係的同時,卻將台灣排除在有關討論之外,這說不通。

支持台灣跟反中國並不相同。在我們集體探索最佳手段,以減輕並且應對我們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觸有害成分的同時,把這個成功範例排除在討論之外,並不是明智作法。

裴洛西

延伸閱讀

裴洛西訪台使台海局勢升溫 香港「隔岸旁觀」很有感?

共軍軍演 外媒報導關注飛彈試射及擾亂供應鏈

年輕照成另類焦點!裴洛西貌美重穿搭 拜登也不遑多讓

中共軍演發射11枚飛彈恫嚇 吳斯懷:有本事直接對老美

相關新聞

不在乎與北京緊張升溫? 美宣布試射洲際彈道飛彈

「華爾街日報」4日引述美國官員報導,在中國於台灣周邊軍演之際,拜登政府推遲一場空軍義勇兵3型(Minuteman III...

美第7艦隊司令:陸軍機在南海危險攔截次數有所增加

美國第七艦隊指揮官湯瑪斯(Karl Thomas)16日表示,中國大陸解放軍在南海進行的「危險」空中攔截次數有所增加,這...

美控中「切香腸」創造新現狀

解放軍環台軍演造成區域情勢緊張,美國國防部政策次長卡爾八日表示,北京一再穿越海峽中線,逼近台灣海岸線,是「切香腸式」創造...

台灣最大輸家!美學者:中美若開戰 全球經濟難逃蕭條

美國經濟學者紐曼(Rick Newman)9日在雅虎財經撰文表示,雖然俄國入侵烏克蘭對全球經濟、糧食與能源市場造成極大衝...

日經看中共軍演提3重點 意圖短期決戰阻絕美軍

日本經濟新聞今天一篇報導指出中共此次大規模軍事演習可能包括的3大重點,分別是在美軍介入前「短期決戰」、視台灣東方海域為重...

安撫民心?紐時:中共演習也演給國內看

紐約時報報導,中共解放軍周六(6日)繼續演習威脅台灣,這種武力展示不僅旨在恐嚇台灣和美國,也意在安撫國內民眾,他們之前對...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