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排黑條款恐斷政治路 陳致中獄中手寫訴心聲:無語問青天

解凍格陵蘭/採訪團隊前進格陵蘭 影音全記錄

格陵蘭的冰川在夏季約每5到10分鐘崩落一次,大小不一的浮冰在海面上越來越多,關於氣候的逐年變化,格陵蘭居民都可以感受到。記者余承翰/攝影
格陵蘭的冰川在夏季約每5到10分鐘崩落一次,大小不一的浮冰在海面上越來越多,關於氣候的逐年變化,格陵蘭居民都可以感受到。記者余承翰/攝影

解凍格陵蘭1-【看冰往哪融】

解凍格陵蘭/「看冰往哪融」前進冰山 直擊氣候變遷最前線

「我以為冰山跟山脈一樣,總是在那。但現在抬頭看窗外,氣候變遷正在發生。」格陵蘭前總理庫皮克‧克雷斯特(Kuupik V. Kleist)憂心忡忡說著,去年北極冰蓋的一場暴雨,敲醒全球警鐘,丹麥暨格陵蘭地質調查局資深研究員威廉‧柯根 (William Colgan)表示,這場突如其來的極端事件,連科學家都沒預測到。他解釋,「看著格陵蘭冰山駛入大海,你就像看著全球百分之一的海平面正在上升一樣。」

「看冰往哪融」是解凍格陵蘭系列的第一篇影音報導,採訪團隊從科學觀測融冰數值,探究格陵蘭融冰對全球的影響,包括遙遠的台灣,其實也備受威脅。此外,永凍土消融也讓房子歪斜、道路隆起,徹底改變家園面貌。氣候變遷的狂風,從格陵蘭吹起,在席捲全世界之前,我們紀錄並試圖找出相應之道。

解凍格陵蘭2-【北極見證人】

解凍格陵蘭/ 「北極見證人」 固守北極站30年 二位科學家的觀測日常

「北極見證人」影音報導呈現兩個科學站學者的觀測生活。此外,團隊遠赴距離格陵蘭本島6小時航程的北極站,紀錄固守當地超過30年的哥本哈根大學資深顧問莫頓‧瑞雪Morten Rasch,他分享周而復始模擬氣候變遷系統的經驗,以及思索如何讓當地獵人與極地科學界合作的核心關懷。

解凍格陵蘭3-【穿透千年遺址】

解凍格陵蘭/「穿透千年遺址」 暖化、植物、風暴 全面侵襲古蹟

大多數人認為格陵蘭島只是一個酷寒的北極地區,但隨著氣溫升高,南部小鎮卡西亞蘇克(Qassiarsuk)的布拉塔利茲教堂遺址也遭逢氣候變遷的威脅。丹麥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約根·霍勒森(Jørgen Hollesen)率領的研究團隊在此考察,發現土壤溫度升高,不但會造成微生物活動增加,得到更多雨水蓬勃發展的植被,根部甚至會破壞整個考古結構。團隊統計設置的250個測站結果發現,全島約有70%遺址會受到影響。讓鏡頭帶讀者一起「穿透千年遺址」,探索格陵蘭考古遺址的過去與未來。

解凍格陵蘭4-【未來綠之島】

解凍格陵蘭/ 「未來綠之島」 冰層變綠地 未來北極將有新穀倉?

 氣候變遷正逐漸形塑北極的飲食新風貌,選擇更新鮮、在地蔬食的觀念,逐漸影響消費者。南部小鎮卡科爾托克(Qaqortoq)附近的實驗農場,也肩負起培育更適合未來的新品種,包括番茄、南瓜、馬鈴薯等。氣候變遷帶來的溫暖天氣,對格陵蘭農業是正面樂觀的助力嗎?從冰層露出的廣闊綠地,能否有潛力成為北極新穀倉?影音報導「未來綠之島」深入了解氣候變遷對居民生活的種種影響。

解凍格陵蘭5-【漁牧人生】

解凍格陵蘭/ 「漁牧人生」雨變多了 漁夫牧民拚生計

漁業是格陵蘭的重要經濟支柱,占出口總量的80%以上,漁夫在氣候變遷前線勞動,面對冰山融化,漁夫不得不改變作法,適應在融化的海冰之間另覓漁場。格陵蘭氣候研究中心資深科學家湯瑪斯.尤爾.佩德森(Thomas Juul-Pedersen)表示,北極圈生物正往更遠處遷徙,格陵蘭海域物種連帶改變。「漁牧人生」描述格陵蘭變暖之後,與自然相伴共生的傳統漁夫、牧者,更需要不斷摸索與風險共舞之道。

解凍格陵蘭6-【廢塑圍島】

解凍格陵蘭/ 「廢塑圍島」 融冰、洋流全面改變 海廢包圍全島

北極圈的峽灣即便遠在人類文明生活數千公里之外,仍難逃被塑料跟大型海洋垃圾圍繞。奧胡斯大學生態科學系教授雅各‧布斯特蘭德(Jakob Strand)解釋,隨著氣候變遷及新航線的開通,獨特又脆弱的北極生態系統情況也可能日益惡化。這些和台灣有什麼密切關係?採訪團在格陵蘭廢棄小城鎮的海灣竟然撿到「MIT台灣製造」!一切都在解凍格陵蘭系列影音報導的「廢塑圍島」找到答案。

格陵蘭艾奇冰川的浮冰滿布,讓採訪團隊搭乘的船只能停留在八公里遠,但都能聽見冰川墮入海的巨大聲響,反覆的崩塌也傳遞出氣候變遷的警訊。記者余承翰/攝影
格陵蘭艾奇冰川的浮冰滿布,讓採訪團隊搭乘的船只能停留在八公里遠,但都能聽見冰川墮入海的巨大聲響,反覆的崩塌也傳遞出氣候變遷的警訊。記者余承翰/攝影
「解凍格陵蘭」採訪團隊前進到格陵蘭的艾奇冰川,這座估算高兩百公尺的冰山,全世界研究極端氣候的專家對其變化極其關注,也可以作為台灣理解氣候變遷的最前線。記者余承翰/攝影
「解凍格陵蘭」採訪團隊前進到格陵蘭的艾奇冰川,這座估算高兩百公尺的冰山,全世界研究極端氣候的專家對其變化極其關注,也可以作為台灣理解氣候變遷的最前線。記者余承翰/攝影

歐萊德公司與聯合報、願景工程基金會共同關注氣候危機,此議題倡議者歐萊德完全不干預新聞選題與採訪寫作,確保新聞獨立性。

格陵蘭 氣候變遷

延伸閱讀

遏制中、俄軍事擴張 美在北極首設大使

他捕獲「3.5m巨大半盲怪鯊」竟是史上最老動物 專家見特徵驚:能活500年

直擊暖化北極圈:極圈18度熱到穿短袖、蚊蟲激增

冰川退縮 格陵蘭永不凍港卻結冰

相關新聞

直擊格陵蘭暖化前線 冰山分秒崩解 全球迫切危機

「你只要抬頭看窗外,氣候變遷就在那裡。」六十四歲的格陵蘭前總理庫皮克‧克雷斯特說。窗外正是高如大樓的雪白間或泛著藍光的冰...

家在融化 兒時冰雪記憶蒸發

在牧羊人庫努克•尼爾森家的一幀四十年老照片中,表兄賈思伯正趕著羊群,穿越家門前結冰的峽灣,五歲的尼爾森也走在冰上。遠方是...

極地溫室 建造蔬菜室內綠洲

「我本來也想成為Vegan(純素主義者)的。」十八歲少女雅典娜.林思說。就像全世界年輕人吃素以明志:關注環保、動物權、以...

極地群像/研究冰原 北極站像小聯合國

格陵蘭南部小鎮納沙史瓦克人口僅一百廿三人,今年八月初機場旁小旅館舉行晚宴,接待一百卅位由南極一路搭船北上的科學家,人數比...

家園失根/凍土解凍 格陵蘭屋斜跑道崩

格陵蘭大城伊魯利薩特,山坡上一排連棟紅色平房,深灰色的木頭屋頂呈波浪狀,大門前低矮的圍欄歪裂,搖搖欲墜。另一獨棟房子的入...

暖化蝕冰原 雪橇犬30年少一半

六隻體型巨大的格陵蘭哈士奇不斷跳躍、低吼,興奮地期待奔跑。博‧林思一家人熟練為牠們套上韁繩,再綁住越野車準備出發。每天半...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