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線爆炸 西方指「蓄意行為」 俄稱像國家主導恐攻

行經波羅的海的北溪天然氣管日前發生爆炸破損,西方與俄羅斯均指事件為「蓄意行為」;俄國稱看來像恐怖攻擊,且為國家主導,要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緊急會商、國際通盤調查;歐洲官員指出,這次破壞行動顯示烏克蘭戰爭期間,海底基礎設施極容易受俄國攻擊,電力、通訊網路也在其中。
美聯社30日報導,瑞典官方指出,北溪天然氣一、二號管路受到破壞,距離約547碼(500公尺)外的一條連接瑞典南部與波蘭的海底電纜是否也受損,目前無法得知;瑞典公共電力網發言人卡爾湼佛克(Per Kvarnefalk)指出,該電纜目前未服役,故無法判定是否受損,瑞典下周將用特殊設備測試,判定電纜能否完全運作。
本周之內,北溪一、二號天然氣管疑似均遭破壞,瑞典、丹麥外海都有兩處破口;瑞典海岸防衛隊指出,北溪二號還在洩出天然氣但已經減少;對航經事故地點船隻的警告區略微擴大,由五海里增至七海里。
丹麥、瑞典兩國政府均描述天然氣管破裂,是有人蓄意為之;克里姆林宮發言人培斯科夫(Dmitry Peskov)指出,一等天然氣不再洩出,就可以展開調查。
瑞典提高核電廠防護
北海地區能源基礎設施業已升高安全戒備;瑞典也提高對三座核電廠的安全防護。
「華盛頓觀察家報」(Washington Examiner)報導,歐洲高級官員指出,天然氣管受到破壞,旨在向西方釋出消息,表示油氣管、電纜、通訊纜線都能破壞,波羅的海海床滿滿都是。
目前對情勢的理解是俄國近幾年對西方各國進行的「複合戰爭」(hybrid war)已然擴大;攻擊的目標包括一些旨在替代俄國對德國輸出的天然氣管。
破壞環境成俄新武器
北溪天然氣管的滲洩地點在丹麥專屬經濟海域,雖未破壞北約組織(NATO)成員國領海,但已挑起疑慮,俄國認定破壞環境可以當成新武器,與西方進行曖昧衝突時可以使用。
專研新興國安威脅的資深研究員伊莉莎白‧布洛(Elisabeth Braw)指出,這次氣管遭破壞,肯定是為了破壞的蓄意行為,顯然也是新穎的發展,挑釁意味很濃,毫不考慮對環境的影響。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