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test
0:00 /
0:00
學者:半導體產線日夜不歇 恐難「拆彈」

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特性,是台灣供電的不定時炸彈。電力專家指出,再生能源的特性,除將導致系統頻率不穩定、區域電網電壓不穩、甚至恐造成輸電線路壅塞,當再生能源發電量瞬間減少,也會影響供電穩定。這也是現在常聽到的「鴨子曲線(Duck curve)」。學者直言,由於台灣用電量持續增加、半導體生產線日夜不歇,就算有需量反應,也恐難「拆彈」。
台電表面理由是要讓用戶提前熟悉新方案,但清大原科院院長李敏認為,台電其實是為了「夜尖峰」必然的供電緊繃預作準備。
台電電力調度處處長吳進忠曾舉例,再生能源政策目標中,夏季白天太陽光充足時,可發電六成,傳統發電機組負擔低;可是入夜後沒有太陽光電,傳統發電機組要馬上上線「補洞」是有難度的,這時就出現「夜間尖峰負載」。
在用電量曲線上,畫上扣除太陽光電後的傳統機組負載曲線,後者在中午時段降低,形狀就像「鴨肚子」、在日落時升高,形狀就像「鴨脖子」;太陽光電發電占比愈高,鴨肚子愈大,也代表太陽光電在日落歸零時缺口也會愈大。
去年五一七大停電,就是因供電無法應付夜間尖峰負載。李敏批評,台電就像「死不認錯的無賴」,為缺電瞎找理由;他認為,從現在到三月供電都會亮黃燈,加上台電找理由提前實施需量反應方案,已預示「台灣十二個月都有可能缺電」。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共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