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球的彈性翻轉中職 土投大復活、洋砲回來了!

一顆球的彈性,可以翻轉整個職棒聯盟的命運,甚至決定一名投手的職業生涯長短,「蝴蝶效應」持續發酵。
回顧2016年球季,不知道什麼原因,中職採0.576高彈性係數比賽用球,結果全壘打滿天飛,單季603轟寫下空前紀錄,即使未來擴編到6隊規模,這紀錄也難被打破,同時全聯盟防禦率5.95、打擊率0.308也是難以跨越的高牆,單季一口氣產出3名「四割男」絕對是世界紀錄。
2020年球季「彈力球」再起,中職採0.574係數用球,同樣不知道什麼原因,同樣全壘打滿天飛,到了季中係數調降至0.563,打擊數據才往下修,投手終於有喘息空間。
有感茲事體大,去年球季中職改採低彈性比賽用球,係數介於0.550至0.560,雖然仍比日本職棒和韓國職棒的係數高一點,不過考量台灣位處亞熱帶,氣候濕熱,不像日本、韓國這般乾冷,擊球飛行距離有差別,中職球比較「彈」是可以接受的。
果然,去年中職投手集體「大幅進步」,打者打擊手感降溫許多,樂天桃猿左打朱育賢單季22轟已是全聯盟最多,投手防禦率3.71、打擊率0.260,都與2016年差很大。
試想,如果去年中職用「彈力球」,中信兄弟投手官大元能回春嗎?富邦悍將年少強投曾峻岳,能繳出防禦率1.80、每局被上壘率0.95佳績勇奪新人王嗎?恐怕很難。
去年中職用的並非「不彈球」,而是「正常球」,這顆正常球讓投打數據更客觀,更貼近球員真實的能力,不會讓投手和打者數據放在完全失衡的天秤上,也說明台灣本土打者並沒有不可思議的神力,本土投手也沒有想像中那麼不堪。
比賽用球的蝴蝶效應還有職業球員的運動生涯,很多本土投手被轟得滿頭包,被打得信心全失,不但愈投愈糟,因此提早離開職棒圈的投手所在多有,如果中職長期用彈力球,官大元、潘威倫今年還能延續職業生涯嗎?
用球係數降低也改變比賽型態,短打、小球戰術變多,比賽輸贏更重視細節,而非光揮大棒決勝負,2020年全聯盟240場總計嘗試496次觸擊短打,平均每場比賽2.06次,去年300場嘗試972次,場均3.24次,差距很大。
另一改變則是引進大量洋砲,2020年平均每場比賽得11.83分、長打率0.462,去年場均降為8.56分、長打率0.365,長打產量銳減,得分更不容易,因此,新球季富邦悍將、味全龍、統一獅都決定引進洋砲助陣,中信兄弟和樂天桃猿也考慮找洋砲,形成近年極為罕見的現象。
去年中職決定採低彈性係數用球,讓比賽型態和樣貌恢復到比較合理的狀態,這樣的改變值得讚賞,也希望未來中職能重視用球係數穩定性和合理性,切莫輕忽一顆球所帶來的蝴蝶效應。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