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集/非核家園咒語 踐踏了人與土地

基隆護海公投引爆基隆市政府、內政部大戰,凸顯蔡政府「非核家園」政策下,台灣正面臨缺電危機及傷害環境的代價。猶記二○二一年全台才經歷藻礁公投的洗禮,被迫在能源與環境之間做出選擇,如今協和電廠天然氣第四接收站的問題因民間團體提出地方性公投而浮上檯面,民眾再度面臨抉擇,社會再度陷入紛擾。
然而,遠比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更複雜的是,台電第四接收站的預定地不但更接近在地居民,未來亦可能衝擊到當地漁民的生活,甚至基隆港的營運,等於全體基隆市民都可能受到影響,其層次與規模只有過之而無不及,形成中央與地方的強烈對立。
基隆人期待自決,提出公投提案,但官方的作法竟不是正面回應民意,與民眾剖析利弊,林右昌主政的前市府和蔡政府中央有默契地配合、技術性拖延,直到選舉結束,才回函公文,心態可議。
而交接前的基隆市政府甚至未在第一時間將內政部的函文告知公投領銜人,還要等到新市府團隊上台後,才有窗口向領銜人口頭告知。
這一切都清楚展現出執政黨的鴕鳥心態,不停在閃躲爭議、迴避質疑,令人懷疑政府心底的意圖,正是期待在環評審議結束後,能霸王硬上弓,讓第四接收站可以像台北大巨蛋一般,在無人注意的時候,突然間就孵了出來。
政府為何如此害怕、畏懼公民討論?恐怕是擔心更多的溝通將延宕協和電廠轉型。倘若協和燃氣電廠沒能及時趕上,北部發電恐岌岌可危。
這無疑揭露一個事實,台灣的能源政策已被「非核家園」咒語所綑綁。在核能不可能擴增、現行核電廠不延役的情況下,國內的發電被綁在一個不容修改的時間表,稍有差池,就立刻面臨缺電風險。但是,這樣緊湊的時間表,排擠了中央與地方協調、政府與民意溝通的時間,就要大家全盤接受,過程中所踐踏的不只是環境,還有居民的權益,非核大旗蓋過民主社會的多元討論,民眾只能在能源與其他價值間取捨,台灣在能源議題上無限迴圈,因為沒有其他選擇的空間。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