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測國寫/補教師評奪分關鍵在「如何延伸」 別踩離題地雷
今天是大學學測第二天,最後一科考國文寫作,題目為「當我打開課本」,要考生描述點燃自己對知識的熱情的一科中學課本,並描述探索知識的過程。補教老師分析,今年國寫關鍵在於如何「延伸」,看點就在考生如何從「課本」,延伸出什麼弦外之音。另外,近年國寫也呼應時代,這點值得肯定。
今年國寫第一大題以「不老騎士」作為開頭,並與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則有「樂齡卡打車」作為對照,請考生分析台灣與丹麥的樂齡活動內容的關鍵差異是什麼?用意有何不同?另外,也請考生以「樂齡出遊」為題,寫一篇短文,說明樂齡出遊的意義,並思考如何照顧到長者在生理與情感上的需求。
國文科補教老師潘華分析,第一小題闡述了兩國都有一批堅定意志的人,差別在於,台灣是身體有些狀況的老人,不希望生病躲在角落,寧可用摩托車,靠自身體力實踐夢想;丹麥則是由別人帶他們去完成。差異在於前者用自己體力展現個人意志,另一個則是透過別人帶領的旅程,不只豐富自己經驗,也豐富了志工的生命經驗。
第二小題則邀闡述樂齡出遊的意義、價值,另外要思考如何照顧長者生理與情感的需求。潘華提到,儘管是短文也要注重起承轉合。開頭的序言,可以寫明樂齡者可以打破框架,走出家門,接著敘述走出去的價值為何?接著闡明如何兼顧生理、情感需求,這部分至少要佔十行,結尾可收在樂齡者依然可讓自己活得有陽光、價值。
有趣的是,第一大題探討高齡化社會議題,此題恰巧與高三應屆考生當年參加國中會考作文題目「青銀共居」相互呼應,頗具時代意義。潘華表示,「老」是每個人的必經過程,透過題目也能讓同學關切社會議題。
另外,大考中心的題目雖與心測中心不同,但關注焦點相似。潘華指出,過去寫作活在象牙塔用典故寫理想現實的論說文,近幾年則呼應時代,可讓考生靈活思考。
第二大題則引述薛憶婷新詩「我們的課本」,指出若能從不同角度切入課本,進入知識的想像,或許可以讓課本帶領我們經歷驚奇的旅程。因此請考生以「當我打開課本」為題,寫一篇文章,敘述任一學科課本對自己的意義,以及探索課本內容、知識的經驗與體會。
國文科補教老師張政分析,關鍵在「不同角度」、「驚奇」,若只是閱讀課本的過程,或是老師給的啟發,這就容易偏題,重點在於自己從課本看到的意義。
張政表示,相較前兩年,今年作文題目扣著學生生活經驗,不管能不能讀出高超境界,至少有具體科目,考生可從熟悉的生活範圍去延伸,「題目算是好發揮」。
至於奪分關鍵,張政直指在於如何「延伸」,必須要寫出這個科目能延伸出什麼弦外之音。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