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縣市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區 農委會:現勘方式另行公告

連日豪雨重創中南部,農田泡水、農作物腐爛災損,損失慘重,截至昨日傍晚為止,全台農損超過二億一千萬元,農委會今公告雲嘉南高屏等六縣市,全域全品項為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及低利貸款;但農委會強調,這只是讓農民「有資格申請」,後續仍會進行現勘, 但會加快現勘速度,現勘的方法規範,這一兩天會另行公告。
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表示,台灣附近西南風已減弱,地形兩側風速相對高,表示西南風有繞地形而過的現象;有繞地形特徵時,西南部平地晨間容易出現陣雨,而全台灣都有發展出午後對流的機率,只是相對離散。
但台灣地區從7月底開始發生強降雨,中南部災損嚴重,農委會日前發布,這次農業天然災害現金救助與過去不同的是,為達到即時救助,將以科學方式大幅簡化災損認定,但何謂科學方式?農委會表示,這次公告,除了參考雨量外,還包括農改場人員現勘、地方政府查報情況去公告,並非單一指標判斷。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從去年旱災停灌開始,就開始思考災損判定方式;過去判定災損兩方法,一由地方政府現勘,災損超過兩成,地方政府建議中央公告;另一則是中央主管機關,依照實際狀況主動公告。
陳駿季說,要主動公告,除了改良場的勘查,也要有科學根據,如這大型災害不大可能等到改良場看完後才處理,這樣勘災會太慢,因此全台各試驗改良場開過專家會議,作物到底需要多少水才能活下來,雨水過多,土壤含水飽和,根系無法呼吸,這些經過專家會議評判後,作物生長受影響有標準。
他舉例說,雨量一天超過200毫米,土壤水分就很容易飽和對作物生長造成影響,不同作物有不同絕對值,但公告勘災時,沒辦法考慮到每種作物的特殊性,但中央公告時候,這些區域的農民才有資格可以申請,讓這標準比較寬鬆 ,農民提出申請後,也還會去複查,根據每一筆申請資料進行勘查;同一作物同一區域,農民管理方式差很大,有人精緻管理有人粗放,公告以後,農改場會去現勘,究竟這農田有沒有符合天然災害標準,災損是否達到兩成。
陳駿季表示,農民可以拍照存證,公告以後給農民十天時間申報,之後就啟動現勘,由於災害是大面積的,農委會正在考慮簡化現勘的程序,過程與方式還在討論,他說,有些作物在這樣的大雨下,不用看就知道災損一定達到兩成,但必須確定,這位農民是否種植這作物;以木瓜為例,從7月31日開始,屏東雨量超過一千毫米,有些地區不用看就知道災損程度,簡化現勘的方式這一兩天會公告,若沒有公告,就依照原來的流程進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