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血清抗體檢測漏2最脆弱族群 專家批:花大錢沒意義

為了解國內Omicron疫情期間社區是否存在隱形傳播鏈,疾管署繼去年後、今宣布將再啟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針對今年1到6月全台捐血中心樣本,預計抽樣3萬6千份。多位專家認為,捐血年齡正好排除長者及兒童青少年2個最脆弱族群,建議指揮中心應以不同地區進行全人口收案,否則「花大錢調查卻沒意義」。
血清抗體檢測有利掌握社區感染,2020年彰化縣府與台大公衛學院合作,首度進行萬人血清調查檢驗,衛福部當時一度喊開罰,讓地方政府及學者遭受輿論攻擊。然而去年國內出現Alpha、Delta等疫情,疾管署去年八月底啟動捐血人血清調查研究。
今年Omicron疫情大爆發,超過300萬名國人確診,疾管署今宣布將進行「我國新冠病毒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與長期趨勢分析計畫」,針對今年1至6月全國捐血中心的血清存檔樣本,依各縣市人口、性別、年齡比例進行分層隨機抽樣,每2周1次,每次3000至3500件,預計抽樣3萬6千件檢體。
由於該時段捐血民眾抽樣機率約3到4%,考量國人可捐血年齡群為17至65歲,第一劑疫苗接種率已近9成,難以透過抗棘蛋白抗體S抗體,辨識是否接種疫苗或病毒感染所產生,因此計畫僅以抗核蛋白N抗體檢測。
指揮中心代理發言人羅一鈞表示,研究計畫為保護個資,檢驗結果不會個別通知捐血人,也沒有查詢機制,也不會回頭追蹤及疫調,抽樣檔案會按照程序銷毀、去辨識,保護隱私及個資。若捐血人不希望被抽樣,可於6月30日前致電1922退出計畫。
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血清流行病學研究目的,除了解疾病盛行率外,最重要目的在於提供政策上的參考,但使用血庫樣本收案最大問題,是排除掉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及65歲以上長者,而這2族群都屬於最脆弱族群。
此計畫僅檢測N抗體,蘇益仁表示,尤其65歲以上的血清研究,應該要看2種抗體,包括接種疫苗產生的S抗體,觀察疫苗保護的持續狀況,另外是看自然感染的N抗體,才能知道接下來秋冬來臨,疫苗追加劑應該打在誰身上。
蘇益仁認為,血清流行病學研究,應以不同地區進行全人口收案,否則「花那麼多錢卻沒有意義」。
前疾管局副局長施文儀表示,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最重要任務是疫情期間「救老小」,包括65歲以上及18歲以下,要解決兒童青少年確診出現腦炎、MIS-C,以及年紀較大長輩、較多共病而未施打疫苗者確診後,引發重症、死亡等問題。
施文儀表示,這波Omicron仍在發展中,後續也可能有亞型變異株BA.4、BA.5疫情,應把握時機了解2個族群在Omicron疫情下真實染疫人數,才能儘快調整防疫對策。若老人感染率高而死亡數低,較可放心,若反之老人感染率不高但死亡數很高,代表致死率相當高。
施文儀建議,血清調查數據分析須以公共衛生角度來解讀,指揮中心專家群應包含病毒學、公衛學、臨床醫學等專家共同參與,避免僅聽取臨床意見,否則做出決策只有短暫成效,難見長遠防疫效果。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說,Omicron的血清抗體調查跟先前Delta、Alpha的血清抗體調查不同,不應再找隱性感染,而是可以從中得知自然感染後,社區的免疫保護力有多少;此次檢測N抗體,即是看出確診者自然感染後的免疫保護力,加上疫苗的免疫保護力後,就是社區免疫保護力。
陳秀熙說,試驗通常會有2階段,目前進行的第一階段,可測出在高峰流行下降後的抗體,但更重要的是,當新冠肺炎走向地方流行時,第二階段的抗體監測就會取代硬性管理,如居家隔離、解隔等,未來可考量走向流感監測模式。
▪【疫情專題】8月14日新增本土20,802例、境外移入290例 確診死亡22例
▪【整理包】「長新冠」9種症狀、怎麼吃能預防?6大QA一次懂
▪【圖表】滾動調整每周都有變化!最新防疫規定整理看這裡(持續更新)
▪【整理包】苦惱兒童是否打疫苗 看國外狀況、副作用、不建議接種者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