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整理包/滾動調整變變變!確診了該怎麼辦?快篩陰才算解隔嗎?

(更新時間:05/07 15:58/更改:鬆綁確診解隔標準)
本土疫情升溫,鑑於Omicron病毒株傳播快速,患者以輕症及無症狀為主,指揮中心4月14日宣布調整COVID-19確診者輕重症分流收治條件,5月8日調整解隔條件,以增強醫療應變量能。《聯合新聞網》整理民眾快篩陽性/確診後該怎麼做、分流該往哪去、接觸者是否該自行快篩等問題,助你快速釐清狀況。
Q:什麼狀況需要快篩?
1.出現輕微症狀「喉嚨痛、咳嗽、流鼻涕」等症狀持續了3天以上,建議做快篩或PCR篩檢。可自行購買快篩劑,或者到合作診所索取公費快篩劑。
2.有接觸史/被匡列隔離者被匡列密切接觸者,但還沒拿到快篩劑;或者有接觸史但沒被匡列,有感染疑慮時,也都會使用到快篩劑。
3.學校/公司/參加活動要求:目前教育部要求高中以下學校工作人員儘速接種3劑新冠肺炎疫苗,如醫師不建議施打或因個人因素無法施打,須每周1次快篩或PCR陰性,才能提供服務。有些企業基於職場防疫需求,會要求員工定期快篩,另外許多活動在舉辦時也要求要有快篩證明,故需求量不小。
Q:快篩試劑取得的管道
1.民眾可自行到超市、超商、藥妝店購買。
2.持健保卡實名制購買,5劑500元。
3.公費支付的免費快篩試劑需是已出現症狀,且必須在就醫時經由醫師認可後才能領取。可至指定醫療院所進行公費PCR篩檢。想再詳細了解可參考「公費快篩QA整理包」。
4.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由公費發給。
Q:快篩結果為陽性,該怎麼處理?
不要緊張!快篩還不代表確診,依身份不同有以下處理方式:
- 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者:立即與當地衛生局聯繫,或撥打1922通報,依指示處理。
- 一般民眾:戴好口罩後盡速至鄰近的採檢院所進行進一步檢測,切記勿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Q:真的PCR確診了,我該做什麼?
此系統也會通知校方、公司、機關(構)防疫長或其主管請其匡列學校、職場接觸者並回傳名冊,提供給衛生局開立電子居隔單以供作請假、保險、相關補助申請依據。
Q:確診後我要住哪?可以選嗎?
依指揮中心最新指引,確診者依症狀輕重程度不同,分別收治於醫院、加強版集檢所或防疫旅館、居家照護:
- 醫院:收治中重症、80歲以上高齡、血液透析、懷孕36周以上確診者;兒童出生未滿3個月且有發燒、出生3-12個月且高燒(>39度),且經醫師評估有住院治療必要者
- 加強版集檢疫所或防疫旅館:年齡70-79歲、65-69歲且獨居者、懷孕35週以內,或無住院需要但不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非前例條件兒童但不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由照顧者陪同收治於加強版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
- 居家照護:未滿69歲,無血液透析、懷孕且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須滿足確診者1室、同戶未確診者小於4人,且非65-69歲獨居者、孕婦、洗腎者等條件;前開條件以外之兒童,符合居家照護條件者採居家照護。
Q:居家照護要注意、準備什麼?
- 居住:符合1人1室(單獨房間含衛浴)為原則。如有同住之未確診者,需於其他房間居家隔離,人數不超過4人,確診者如需離開房間,須全程配戴口罩。如不得已有共用衛浴的情況,每次使用後需以酒精或漂白水清消,並保持空氣流通,若有和確診者接觸,前後都需使用酒清或肥皂消毒手部。
- 物資:準備體溫計、常備藥物、清精或漂白水,用餐上可以叫外送,詳細準備物品可參考「居家隔離大補帖」。
- 健康監測:觀察自身狀況,若出現喘、呼吸困難、持續胸痛、胸悶、意識不清、皮膚或嘴唇或指甲床發青等症狀,立即撥打119、衛生局或1922。如為同住未確診者,也需注意是否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等相關症狀。
Q:何時才能解隔離(5月8起調整)?
居家照護者:距採檢日或發病日已達7天,無須採檢,直接解隔。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
在醫院、加強版集中檢疫所、加強版防疫旅館的輕症患者,無症狀或者症狀緩解者,只要符合以下其中一條件,就可解隔,並進行7天自主健康管理。①經醫事人員採檢若為發病至5天1次篩檢陰性,或於5天內進行2次採檢陰性就解除隔離。②距發病日與採檢日已達7天,無需採檢直接解隔輕症解隔以快篩為原則,若無法快篩則改以PCR採檢。
中重症住院患者,解隔改1次PCR。當症狀緩解,經追蹤1次採檢陰性(原本2次且需要滿10天),或Ct值大於30就可轉出隔離或專責病房。
▪【整理包】「長新冠」9種症狀、怎麼吃能預防?6大QA一次懂
▪【整理包】口罩解禁上路!2類場所強制戴、校園延後放寬 新制7QA一次掌握
▪【整理包】各國新冠「降級」有何影響?中美日韓入境新規一次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