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8月!4大公投進度與訴求看這裡 圖解公投流程報你知

根據「公民投票法」規定,自2021年起,每2年舉行1次公投,投票日則訂於8月的第4個星期六,而今年8月28日正是修法後的首次公投日。目前僅有「重啟核四」公投確定成案,而「反萊豬」、「公投綁大選」、「珍愛藻礁公投」已經通過第二階段連署,一旦這3項公投案通過審查,今年8月28日將有4項公投案登場。
台灣過去已舉辦16次全國性公投,其中,2018年九合一大選多達10項公投案,今年相對很少,目前只有核四商轉公投案成立,公投編號從第17號開始。
● 重啟核四公投
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通過,政府仍決定續推非核家園,讓擁核團體發起重啟核四公投。此案已在2019年通過連署完成立案,確定8月28日投票,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核四啟封商轉發電?」
經濟部曾表示,重啟核四相當困難,保守估計需要7+N年,同時也要考慮核廢料及台灣身處地震帶等問題。然而,擁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黃士修指出,核四重啟沒經濟部所預估的那麼久,主要是政治干預,否則技術層面的時間只需約2年至3年,黃士修也說道,使用過的核燃料,97%是可利用的能源,未來可以拿出來再處理,呼籲政府別亂貼「不能被處理」標籤。
● 反萊豬進口公投
政府自今年元旦起允許進口含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引發朝野論戰,各個地方政府曾祭出「萊劑零檢出」的自治條例,為人民食安把關,但行政院表示,食安標準要全國一致,要統一規範才能利於遵行,因此函告無效與不予核定相關自治條例。
國民黨團認為,應由全國人民決定是否吃萊豬,去年9月23日由總召林為洲領銜提案反萊豬進口公投,公投主文寫道「你是否同意政府應全面禁止進口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等乙型受體素)豬隻之肉品、內臟及其相關產製品?」,目前第二階段連署已突破70萬份,成為公投法修法後,最短時間達成最高連署份數紀錄。
● 公民綁大選公投
由於2018年的九合一大選合併10項公投案,造成許多投票亂象,引發民怨,因此立法院通過公投法修正案,規定每2年才能舉辦一次公投,並錯開選舉年。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指出,公投綁大選原本就是民進黨的重要主張,但綠營2018年公投大敗後,就挾執政優勢修法,此舉根本是降低公投的投票率,讓公投難以通過,「完全是昨是今非,民進黨為了政治忘了價值」。
因此江啟臣領銜提案公投綁大選的公投案,公投主文寫道「你是否同意公民投票案公告成立後半年內,若該期間內遇有全國性選舉時,在符合公民投票法規定之情形下,公民投票應與該選舉同日舉行?」,目前已連署衝破69萬份。
● 珍愛藻礁公投
中油公司於2017年計畫在大潭藻礁建蓋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簡稱三接)的工業港,建蓋範圍將覆蓋大潭藻礁約230公頃的藻礁面積,直接衝擊大潭藻礁生態發展;又因突堤效應,也將連帶影響到鄰近的白玉藻礁和觀新藻礁,造成泥沙淤積。
環團認為三接將永久破壞生態,因此由「潘老師」潘忠政發起珍愛藻礁公投,引發外界高度關注,連署一舉突破中選會規定的29萬份法定門檻。環團目標在3月10日前連署能達45萬份,一旦確定成案,將成為台灣史上第一個民間發起且成案的生態保育公投。
根據公投法第29條規定,只需有效同意票達投票權人總額四分之一,且有效同意票超過不同意票,就算公投通過。
以2018年的公投綁大選為例,據中選會估算,總投票人數約1980萬,代表有效同意票要達到495萬票以上,才算通過。
據公投法第30條規定,一旦公投過關,有關法律、自治條例的複決案,原法律或自治條例在公告之日算至第3日起,就會失效;有關法律、自治條例立法原則的創制案,行政院、直轄市、縣(市)政府應於三個月內研擬相關法律,並送立法院、議會審議,應於下一會期休會前完成審議。
另外,如果是有關重大政策的公投,應由總統或權責機關為實現該公投案內容做出「必要處置」。
政府如果沒有履行公投結果,並沒有罰則,但不論是否履行,民主社會政治人物仍應向民意負責,民意也會在下次選舉反映在選票上。
由於今年8月可能有4項公投會登場,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公投案如果通過,當然要尊重公投結果。至於有沒有人要負政治責任?蘇貞昌回應,「公投的結果對政治人物的政治衝擊會有」,但過去公投案很多,這次也很多,不是公投案有過、沒過,就追究政治責任。
(一)2021年5月27日發布公民投票公告
(二)2021年5月28日至8月27日辦理公民投票案意見發表會或辯論會
(三)2021年8月8日投票權人名冊編造完成
(四)2021年8月24日前公告投票權人人數
(五)2021年8月28日投票、開票
(六)2021年9月3日前審定公民投票結果
(七)2021年9月3日公告公民投票結果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