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大多數族群都是「其餘」?

有網友發現,行政院官網國情介紹在2023年寫著「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組成以漢人為最大族群,占總人口96.4%」,但現在卻改成,「其餘人口占96.2%」。圖/立委陳菁徽辦公室
有網友發現,行政院官網國情介紹在2023年寫著「台灣目前已設戶籍人口組成以漢人為最大族群,占總人口96.4%」,但現在卻改成,「其餘人口占96.2%」。圖/立委陳菁徽辦公室

近日行政院官網以一種非常新奇的方式介紹國內族群:先明確地說了有百分之多少的原住民及外來人口,剩下的96.2%人口則屬於「其餘」族群。

通常在描述群體時,正規的作法,都是講最多數的主體,然後才介紹少數,至於「其餘」,往往是極為稀少且身分不詳的一群。我們的行政院竟然顛倒過來,還不交代這「其餘」從何而來,簡直是古今中外的創舉。

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所謂「其餘」的96.2%,主要為200多年前移民自中國大陸的漢人,以閩南人最多,其次是客家人,還有1949年來自大陸各省的同胞。行政院表示,因為其他族群人數無法分類統計,所以寫「其餘」。然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戶籍謄本都有記載屬於「福建」或「廣東」籍,就算現在很難統計,分類總可以吧?

行政院另一個解釋,是漢番兩大族群壁壘分明的族群論述,恐不利於消除種族歧視以及形塑族群平權。也許主事者係基於對原住民的原罪思想,認為台灣幾百年來一直被漢文化宰制,漢人長期欺壓原住民,霸占他們的土地,掠奪他們的資源,使他們邊緣化。所以最佳的懺悔之道,就是提高原住民的能見度,把他們放在族群的首位。至於漢人,就把它最小化到可忽略的程度,甚至乾脆像行政院官網那樣,變成無名之輩,謙卑、謙卑、再謙卑。

不過,表面上的榮耀,如果與實質上的利益不相襯,反而顯得諷刺。蔡政府時期,總統府前廣場經常見到原住民族紮營,抗議民進黨未信守承諾,還地給他們。假如畫了大餅給原住民,卻讓人家希望落空,那麼給再多的光環也無濟於事。

其次,也可能是為了掩蓋自己的心虛,怕別人覺得自己瞧不起弱勢族群,才要把弱勢的名稱最大化。如此違反常理與客觀事實的做法,到底有助於消除歧視,還是會挑起族群之間的矛盾,激起更嚴重的族群衝突?頗值得深思。

無論如何,從賴政府上任以來的作為判斷,人口的「其餘」論,與其說是為了消除歧視,不如說是去中國化的走火入魔之作。猶記得去年教育部將「閩南語」予以「正名」為「台灣台語」,就是為了閃避「閩南」二字,切斷這個語言與中國大陸的連繫。既然如此,那麼在描述族群時,就再也不能用「閩南」了。但若比照語言的「正名」,說全國有大約80%的「台灣人」,豈不是比歧視更嚴重?

早在扁政府時期,「中國」就成了禁忌。有人為了避免混淆政治中國,改以「漢文化」統稱台灣文化的基底,沒想到現在連「漢」都成了忌諱。為了閃避「漢」,有96%的居民得說自己是「其餘」人,亦即所謂「他者」,未免太荒唐。

如果凸顯弱勢族群,不過是一種政治操作,那就等於在利用他們,而非基於對弱勢族群的尊重。若真有誠意消除歧視,何不乾脆說大家都是台灣人,別分什麼族群?否則,客觀呈現事實,除非自己心裡有鬼,又哪來的什麼歧視?

行政院 族群 原住民族

延伸閱讀

【重磅快評】全台九成變成「其餘人口」 民進黨的走火入魔

立法院司委會審考監人總法務部預算凍結案 僅1案未解凍

政院將96%漢人稱「其餘人口」 網嘆:過不久叫你「多餘人口」

「漢人」不見了!被政院歸類「其餘人口」 蔣萬安反應曝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人民日報訪華為創辦人 台灣該安與不安的

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最近以「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為題,報導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專訪內容。這對中共與國際政治而言,...

【專家之眼】直議突破島鏈獲取制海權之迷思

最近中共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航艦編隊與遼寧艦航艦編隊,同時在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間之海域現身,並且展開相關演訓活動。許多軍事名...

【專家之眼】沒有硝煙的中美鴉片戰爭

東方時間6月5日晚上,川普和習近平終於通上電話。中美間在5月中旬於日內瓦經貿關稅談判,簽署協議後,有著日前雙方相互指責未...

【專家之眼】南亞空戰霹靂開鋒 時空易位勝負難料

5月7日印巴兩個南亞軍事強權發生空戰,巴基斯坦顯然獲得壓倒性戰績,此等相互交鋒戰果懸殊,讓原本因4月22日克什米爾恐怖攻...

【專家之眼】誰指使主計總處違法?中央把地方當敵人!

「仁者,人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中央政府預算遭立法院刪減,竟以刪減地方政府經費因應,不仁也。「義者,宜也」,違法...

【專家之眼】順利上海行 館長下一步?

最近兩岸局勢混沌複雜。有些事看似更阻礙了交流,有些事則反之。但把時間拉長來看,恐怕會出乎觀眾意料之外。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