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陳喬恩的正(繁)體字話語權

藝人陳喬恩在微博用正(繁)體字分享個人經驗,被一位以英文匿名的大陸網友嗆聲:「你是中國人嗎?我們中國現在提倡簡體字。」陳回應:「英文名大姊啊,我從小學的是繁體字啊,簡體字會看但不會寫,不會寫簡體字是哪個點激怒你了啊!」此霸氣反擊,立刻得到熱烈支持。眾多網友紛紛助威:「你是中國人嗎?微博名字為什麼用英文」、「老祖宗留下來的繁體字你都讀不懂」。
大陸社群網站討論者來自五湖四海,偶爾也有台灣人參與,一旦不小心寫了正體字,就可能被說是來自「灣灣」的,隱含排擠之意。不過,陳喬恩的這段小插曲至少顯示,多數人都知道繁體字比簡體字更正統、更有文化,陳喬恩大可正義凜然地說:「我用正體字,我驕傲!」
漢字從甲骨文演變成篆書、隸書,直到漢朝的楷書後而趨穩定,並沿用至今,成為歷代最普遍的標準文字。另一方面,民間也流行一些筆劃較少的俗體字,讓書寫更方便快速,但不受正式場合認可。有人認為,推廣簡體字,有助於掃除文盲。然而,台灣義務教育成功的例子證明了,文字、知識的普及與否,跟筆劃多寡沒有關係。
其實,推廣簡化字的真正動機,在於企圖超英趕美。他們認為,歐美文明會發展科學,領先全球,是因為使用拼音文字,所以想把中文逐步簡化,最後變成拼音文字。然而,在漢字越來越簡化的過程當中,發現了中文拼音化並不可行。不只同音異字甚多,還有文法、語音等特質,都使得拼音化的中文難以辨義。
大陸改革開放、兩岸交流之後,他們發現,台灣沒有破四舊,照樣進步、現代化,而且人人使用正體字,可以直接閱讀古文,還保留了諸多良好的傳統習慣,諸如溫良恭儉讓等禮節,文化底蘊深厚。大陸有識之士明明知道簡化字的「愛」沒有「心」,「親」不「見」,可惜木已成舟,走不了回頭路,也只能徒呼負負。
台灣傳承了最精粹的中華文化,本來可以在中國大陸崛起的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搶占話語權。可惜受到政治影響,並沒有充分把握機會。在教育與文化的去中化影響下,文字的優勢恐怕也將因內容的逐漸貧乏,面臨虛有其表的危險。
最近聽說,有人質疑,我們不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學中文?不禁令人想起,政府砸重金,鋪天蓋地實施雙語教育,甚至鼓勵全英文上課,似乎有拋棄中文、擺脫中華文化束縛的意圖。中文基礎不夠,又貿然以外文做為吸收知識的媒介,結果不僅雙語都爛,甚至會拖垮專業能力的養成。
若想徹底抛棄中文又提升競爭力,除非大家一起當美國人。就算美國願意把台灣當第51州,屆時我們大概就會像渾身塗白的烏鴉混進鴿子堆一樣,裡外什麼鳥都不是。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