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財劃修法 政治爭鬥玩殘財政專業

財政部。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財政部。示意圖/報系資料照

賴政府定調不修財劃法,行政院上下齊心,反制修法的明槍暗箭齊射,網路流傳的蜚語流言不斷。11月6日,立法院財委會審議財劃法修正草案,財政部竟然於會議中散播錯誤數據;是可忍,孰不可忍。

財政部表示,以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數進行推估,扣除國民黨團版本草案額外釋出之財源,「中央可用於與發展相關的財源,僅剩1,157億」;若國民黨團版本草案過關,會導致「中央收支無彈性,將嚴重衝擊施政及財政穩健」。其中,「1,157億」的數據,是嚴重的錯誤。

經「事實查核中心」採證多方資料來源,還原財政部計算公式,上述所謂「中央可用於與發展相關財源」數字之計算,係以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歲出金額,減除下列四項支出後,所計算之差:1. 法定義務支出;2. 國民黨團版草案額外釋出財源;3. 一般性補助款;4. 計畫型補助款。但此一計算式,有三大錯誤:

錯誤一、重複減除。中央對地方之一般性補助款為法定義務支出的一部分,亦即,項次 3 本來就包括在項次 1中;在減除項次1後,又再減除項次 3,造成重複減除,金額2,501億元。

錯誤二、錯誤減除。中央對地方之計畫型補助款,編列在中央政府各部會的預算項目中,例如,經濟部用於支持地方產業園區計畫經費、教育部提升地方教育資源計畫經費、交通部協助地方改善交通運輸網絡計畫經費…,是不折不扣的中央施政,當然屬於「中央可用於與發展相關財源」,不應減除;項次4遭錯誤減除,金額2,410億元。

錯誤三、減數灌水。經反覆驗算發現,財政部減除之計畫型補助款總金額為2,911億元,較錯誤二中所述之2,410億元,遭「灌水」501億元;根據「事實查核中心」,501億元應來自前瞻特別預算案歲出,與中央政府總預算案獨立,不應自總預算案歲出減除。

綜上,財政部於11月6日會議中所提供之「中央可用於與發展相關的財源」,短少金額高達5,412億元。

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如此嚴重的錯誤,財政部在發現後不僅未予更正,所發布之新聞稿,至今仍然高掛在財政部官方網站公告,似乎就此「將錯就錯」。此一錯誤的數據,為包括官方喉舌中央社在內的諸多媒體大肆報導,並在政黨、政客與側翼社群平台的加工渲染下,以訛傳訛、積非成是,引發了激烈的政治對立與衝突,加劇了台灣社會的矛盾與分裂。

財政部主管國家財政大計,專業性毋庸置疑,但在行政一體的結構下,也必須具有一定的政治感知。頂著「專業」與「政治」兩個腦袋的財政部,過往就算是「在演」吧,也還會試著在「專業腦」與「政治腦」之間,找尋平衡;但近年來,「政治腦」已經完全凌駕了「專業腦」,演也不演了。

財政部的計算錯誤,並非無心之過,也不是專業能力的不足,而是在政治先行、為政治服務下,被遮住了雙眼、蒙蔽了心智;一旦放棄了專業,財政部就只剩下斷壁頹垣、滿是遭政治蹂躪後的破敗。

國民黨 補助款

延伸閱讀

經濟日報社論/財劃法修法亂局 影響財政體制

11月出口佳 有望連13紅

財政部抽獎爭議 消基會:公開選號程式碼以昭公信

東岸商場爭議基隆市府再勝!大日NET提優先訂約訴願...結果出爐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民進黨玩法追殺史雪燕及侵奪陸配的參政權

去年(2024)12月2日,內政部函請南投縣政府解除台人大陸籍配偶史雪燕的縣議員職位。按史雪燕乃大陸人,1999年與台灣...

【專家之眼】弔「南海會議」之父印尼賈拉大使文

日前,好友傳來「南海會議」之父— 印尼賈拉(Hasjim Djalal)大使,已於本月12日辭世的訊息,頓時一陣心酸與依...

【專家之眼】2025澳網 耳目一新

今年澳網相當熱門的話題,是男單竄出了好幾個新生代高手,旺盛的體力、鬥志與出色的球技,讓人耳目一新。其中又以三名未成年小將...

【專家之眼】台灣排34?遠見雜誌1450?為者敗之

2025年1月8日,遠見雜誌發表一篇題為「2024全球最多遊客的國家出爐!台灣排名第34」的文章,文章說:「根據數據公司...

【專家之眼】重申印太政策 拜規川隨機率有多高?

1月10日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拜登政府卸任前,臨去秋波透過與白宮記者聚會,在離職前...

【專家之眼】饒慶鈴見宋濤恐遭懲 兩岸是誰疼台農民?

最近有上海知名涉台學者訪台,並和媒體指稱與綠營友好的智庫交流。陸委會除證實有「適當安排」與他們互動外,並強調兩岸智庫交流...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