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賴清德拋「祖國論」後…陸國台辦回應了!怒批:兜售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

2024全球最富有國家地區前十名揭曉 台灣排第14、陸日韓未入榜

錯過要等36年!極陽日逢天赦日「正能量滿滿」 重陽前後3天拚轉運

【專家之眼】100步笑50步—台灣糧食危機甚於日本

我稻米的人均年消費量一路惡化,圖為賣場架上的台灣米。本報資料照片
我稻米的人均年消費量一路惡化,圖為賣場架上的台灣米。本報資料照片

這幾個月來日本出現「令和米荒」,超市米一到貨,立即被搶購一空,賣場被迫實施限購措施,每人僅能購買一袋米,米價也隨之大漲,仍無法緩解缺米的現象。台灣媒體大篇幅報導日本米荒,還有人以譏諷口吻嘲笑日本。殊不知,我國縱然不缺米,但整體糧食問題遠勝於該國。

筆者在他文已經從日本稻米的供給面,探討過短缺的主因,在於人口結構劇變,導致稻米產量逐年下滑,約在十年前已出現供需失衡,進而釀成近期的米荒完美風暴。

日本在需求面亦居高不下,報章雜誌大肆報導外國旅客吃爆日本米,這類的新聞已過於誇大,整體消耗量並不算高。大家未注意的是, 日本國內消費量居高不下,才是維持需求面的主要力量。

依據農林水產省《糧食供需表》的數據,在昭和37年(西元1962年) 人均稻米年消費量曾高達130.4公斤,去年(令和5年)僅剩下56.4公斤,不可否認因為飲食西化,導致對於稻米的消費量驟減,然而單看稻米並不公平,該國不僅對稻米的消費量減少,對整體穀物消費量也在同步減少。

故應觀察稻米占所有穀類消費的比重,昭和37年巔峰時期比重達75%之譜,縱然比重一路下跌,但是到了本世紀就穩定在六成上下水準,令和五年也還有57.6%,與其他亞洲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相比,實屬難得。而且該數據自2000年起就維持在六成的水準;連人均稻米年消費量也自2014年起,就都在57公斤以上。

該國米食消費穩定歸功於,日本的從小扎根的食農教育,2005年通過《食育基本法》,有計畫且大規模的在學校中透過體驗課程,開發各式各樣的米食料理,讓學生從小就愛上日本米食,逐漸改變消費習慣。因此,大家至日本旅遊時,會發現日本人對米食的喜愛程度。另外,日本政府還致力於將以米食為主的傳統「和食」,推廣至全世界,促進日本米外銷至各國。

反觀,我國2022年《糧食供需年報》,糧食自給率1984年56%,之後一路惡化,去年再度下降只剩下30.7%,與前期相比少了0.6%,且與日本的糧食自給率為38%相距甚遠。我稻米的人均年消費量同樣一路惡化,2001年50.1公斤,已遠不如日本近期的56.4公斤;更遑論2022年僅剩42.98公斤,為連續五年衰退,再度創下史上最低紀錄,僅為日本的四分之三。由上述數據可知,我國糧食問題更甚於日本,沉痾已達非變革不可的地步,僅稻米生產過剩,竟還有人對此沾沾自喜,訕笑日本缺米,可謂是「100步笑50步」。

政府無止盡的公糧收購,正是稻米供給爆倉的罪魁禍首。非但未檢討該制度,還有人提議加碼收購金額,變相鼓勵農民擴增種稻規模,將大幅排擠其他糧食生產,宛如救火揚沸。

日本 稻米 食農教育

延伸閱讀

自民黨總裁選舉9候選人秀書法 他4字評語:想起安倍晉三

經濟日報社論/日銀升息到1%的巧妙布局

台美日股 法人按讚

中日共創桃園農村地景看板藝術 龍潭觀光代言最適合人選曝光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國際油價大漲國內油價憑什麼降價

上周國際原油價格大幅飆漲,原本大家預期依據油價調整公式,本周國內油價的價格勢必也將隨之大漲,不料中油6日宣布自7日凌晨零...

【專家之眼】美國兩黨兩岸政策的異同

美國大選只剩下不到一個月,兩位候選人的兩岸政策也已日益清晰,我方必須嚴正對待。

【專家之眼】娛樂稅有礙文化發展

日前行政院會通過娛樂稅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除高爾夫球場維持現行稅率20%外,現行稅率皆至少減半,同時授權地方政府可停徵職...

【專家之眼】亞洲版北約受挫 石破茂起手式難堪

9月27日石破茂當選自民黨總裁,並順利接任日本新首相,儘管被各界定位為日本政壇軍事事務與國防政策專家,但顯然對於國際政情...

【專家之眼】海基會想轉型?不能害人害己

海基會最近動作頻頻,與身為冷「衙門」,但卻預算暴增的矛盾現象有關。簡言之,民進黨執政下,海基會作為政府白手套,多數業務早...

【專家之眼】怎麼做到颱風天菜價不飆漲?

山陀兒颱風來襲,暴風圈籠罩全台,極可能帶來可觀的雨勢以及狂風,恐重創台灣農業主要生產區,蔬菜與水果等農產品又將大幅調漲。...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