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臺」灣「台」語是什麼意思?
最近教育部不顧民間反對聲浪,正式行文,將閩南語正式「正名」為「臺灣台語」,也將其所屬閩南語字典網站一起更名了。
很多人看到這個新名稱,都覺得莫名其妙。「台語」的意思不就是台灣話嗎?為什麼前面還要畫蛇添足地加上「臺灣」二字?而且,「台灣」明明就是「臺灣」的簡寫,又為何要「一國兩字」,前「臺」加後「台」呢?
聽說是為了公平,把所有本土語言都冠上「臺灣」二字,如「臺灣客語」、「臺灣阿美語」、「臺灣手語」等,表示他們都是在臺灣發展的語言,都足以代表臺灣。然而,這樣就能沖淡獨尊「台語」的意味嗎?
誠然,把閩南語稱為「台灣話」或「台語」,在民間流傳已久,但因為過於大閩南沙文主義,所以長期以來,政府不敢將它「官方化」,以免挑動族群敏感神經,傷害弱勢語族的尊嚴。曾有原住民立委公開主張,唯獨原住民語夠資格稱為台語。確實,閩南語是台灣的外來語,豈能鳩占鵲巢?事實上,像客語本身就沒有「台灣話」或「閩南話」這種用詞,而習慣以「holo話」指稱它。這就是為什麼日前有多名客語薪傳師聯合呼籲,「台語」不宜專指特定語言,而應該涵蓋所有在台灣通行的語言,包括國語在內。
其實,如果將閩南語正名為「河洛話」,說不定更好。儘管holo這個發音該用什麼漢字書寫,並無定論,但「河洛」意指中原,而且閩南語保留了很多上古音及古字,傳承了正宗的中原文化,身分相當契合。國內就有歌仔戲團以「河洛」為名,彰顯文化的光榮感。可惜經過20多年的去中政策,別說中原文化,連某台灣藝人說自己和爺爺是成都人,都會惹惱母校的教授了。難怪賴政府急著「正名」,因為「閩南」二字,總是不斷提醒大家,這個語言是從對岸福建南部來的啊!
從這個角度看,大概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教育部「臺灣台語」字典網站新增三百個常用字,會赫然出現「死好」、「老風騷」等罵人的粗話,乃至「整筊」(聚眾賭博)、「剪筊」與「跋歹筊」(出老千)等賭博專用語了。為了與對岸區隔,建立屬於自己的特色,便處心積慮地降格以求,專挑一些不登大雅之堂的元素,美其名曰「生活化」、「在地化」。這和史博館重要常設展以藍白拖、破羽毛球取代青銅器、唐三彩,巴黎文化奧運以電子花車、辦桌為主視覺等等,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假如所謂「正名」或「台語主流化」,可以讓閩南文化在獲得更多資源的情況下,不斷進步發展,成為亞洲文化的一方霸主,或可值得全民一搏,可是,上述種種跡象顯示,它似乎恰恰走著相反的路,把格調越拉越低。
如今哪裡還有什麼中原文化的光榮感?更多的是政治霸凌的快感吧?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