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教練駁性侵未遂發4聲明 反咬陳天仁「自願且主動引導」

【專家之眼】台灣人與中國人認同問題解析

五月天阿信24日晚間在大陸北京鳥巢開唱,突然說出口「我們中國人」,引起兩岸歌迷熱議。圖/取自「五月天 阿信」臉書
五月天阿信24日晚間在大陸北京鳥巢開唱,突然說出口「我們中國人」,引起兩岸歌迷熱議。圖/取自「五月天 阿信」臉書

最近一些台灣歌手在大陸稱自己是中國人,引起本地歌迷強烈反彈,如何解決這個困擾已久的問題?

整體而言,這就是所謂的認同(identity)問題,此乃產生於一種感受(sense)與認知(perception)。由於認同的範圍十分廣泛,必須要有範疇與層次之分,以及主體與客體之別。

進而,認同問題的主要內涵,大致包括原生因素(primordial factors)與建構因素(constructive factors),前者包含種族、語言、文字、血統、宗教及生活方式等,或可稱為文化認同,後者則由共同的歷史經驗、好惡、情感、利益與意願等組成,或可以政治認同來概括。正如19世紀法國的哲學家瑞囊(Ernest Renan, 1823-1892)所言:一個民族就是持續不斷的公民投票,進而由國家加以保障而得以存續。

綜觀世界各國的認同形成過程,大多是由文化認同開始,再形成民族認同,比如日耳曼民族、斯拉夫民族與中華民族,然後形成國家認同,而這些認同階段都相互影響。少數的例外比如是美國與新加坡,他們是先從國家認同起步,而形成各個民族的熔爐。

由於兩岸分離逾一甲子,但原生因素幾乎未變,而政治認同卻大異其趣,反之,如日本並未分裂,那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合一。簡而言之,在政治上我們是中華民國人(簡稱台灣人),因為我們有自己的憲法與制度,此乃屬於事實 (de facto) 層面表述,法律 (de jure) 層面另議。若不把台灣人與中國人做對照的選項,而只詢問是否屬於中華民族一分子,台灣人的認同度也有將近70%,因為這種認同的政治性較低,故文化上屬於中華民族 (或稱中國人) 當無疑義。

再看當前台灣的各式問卷,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只有個位數字,其實這是把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混為一談所致。因為自1992年台灣才開始進行持續民調,原本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認同,已日益被大陸的中國人所取代,由於兩岸分治,台灣人自然難以與對岸的中國人認同。

另外就是所謂主體性問題,台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或反是。從傳統認知的角度觀之,台灣文化當然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但若以荷西文化為起點,認為中華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形成所謂台灣、中國與世界的「同心圓理論」,進而視中國人為外國人,那就將形成「兩國論」的僵局,終會導致兩岸直球對決。

因而,若將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分開,形成「政治的台灣人,文化的中國人」,再合成「台灣的中國人」的認同,當可在台灣人與中國人這兩種認同中找到平衡點,可能會獲得較大的共鳴。筆者經過幾次的學生問卷,此一認同都拔得頭籌。由此可見「台灣的中國人」這一認同選項,確實值得深思與探討。

語言 日本 台灣人

延伸閱讀

賴清德盼體諒表態藝人 學者:溫暖回應具總統高度

五月天石頭才說迷失自我!阿信最新發聲曝光

熱愛成長的土地 蕭敬騰:努力做個堂堂正正中國人

馬辦:什麼時候稱「我們中國人」 是需要被原諒的事?

相關新聞

【專家之眼】人民日報訪華為創辦人 台灣該安與不安的

大陸官媒《人民日報》最近以「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為題,報導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專訪內容。這對中共與國際政治而言,...

【專家之眼】直議突破島鏈獲取制海權之迷思

最近中共解放軍海軍山東艦航艦編隊與遼寧艦航艦編隊,同時在第一島鏈與第二島鏈間之海域現身,並且展開相關演訓活動。許多軍事名...

【專家之眼】沒有硝煙的中美鴉片戰爭

東方時間6月5日晚上,川普和習近平終於通上電話。中美間在5月中旬於日內瓦經貿關稅談判,簽署協議後,有著日前雙方相互指責未...

【專家之眼】南亞空戰霹靂開鋒 時空易位勝負難料

5月7日印巴兩個南亞軍事強權發生空戰,巴基斯坦顯然獲得壓倒性戰績,此等相互交鋒戰果懸殊,讓原本因4月22日克什米爾恐怖攻...

【專家之眼】 西菲律賓海 vs. 南台灣海?

日前,菲律賓總統辦公室就谷歌地圖(Google Maps)將菲律賓西部的呂宋海(Luzon Sea)、中業島所在的南沙群...

【專家之眼】《經濟學人》對台灣的示警與應對

近日英國《經濟學人》再度發出警告,台灣可能在無戰爭情況下逐步落入中國勢力範圍,因三大關鍵變化正削弱美國對大陸的威懾力。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