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解決新台流問題 同拉年輕人一把

就在對岸景氣不太妙情況下,聯合報做了「新台流」相關報導,看內容方方面面分析到位,是媒體善盡公共責任典範。
在中國大陸社會底層求生存的台灣人俗稱「台流」。早期兩岸經濟實力差距大時,西進大陸的台人多有一定資本經驗,但還是有些不如意的台商台幹,燒盡金錢後仍待在大陸,這就變成台流。而此次稱新,是因為近年疫情衝擊和大陸經濟情況不好,使部分去大陸創業的台青生活不易。據報導,台流群體有年輕化趨勢。本文針對現象詮釋與應對之道提出一些補充:
一、除了部分因違法躲去大陸者外,台灣該對願意出外打拚的人表達敬意。畢竟這些人不論到歐美還是中國大陸,都是經濟榮景的重要推手;即便有些新世代被稱為草莓族,卻懷著遠大志向離開舒適圈。對於少數不能成就美好結果者,台灣應該善待他們,以鼓勵後進勇於實現夢想。
二、海基會協助接回人數與在陸台流情況,應當區別對待。前者人數雖然遽增逐年升,但從政府公布疫情前的二○一九年到去年,分別為四十四、六十二、六十七和八十七人,如果參考之前在陸台商號稱百萬數字,這恐怕更像在暗示多數台商績效良好。
當然大家關心的是:在大陸失意變台流的人數現有多少?蔡政府一向喜歡在類似部分做文章,好讓人民聯想兩岸區隔。以前曾誇稱台商回流投資金額,但近年已少提及。如果能提供比較確定數字,會更有說服力。
三、不論人數多少,政府該面對的,是如何善待台商與已知台流。一般來說,遊子在外闖蕩不如意,家人應不忍苛責,經驗也是再起的資本。真正搞到要被送回來或一蹶不振,當事人或家庭恐怕多有狀況。問題應該是,政府打算怎麼做?看官員反應,似乎只滿足於帶風向,沒打算多盡一點保護人民之責。
會這樣說,是因為蔡政府對大陸台商紀錄不是太好。外企在大陸做生意,要有自己政府相挺,再來是關係人脈,又與中共地方官有交情最好。但蔡政府堅持要對方靠過來,搞到現在台商只能靠自己。以〈海基會協處台商經貿糾紛案件處理統計表〉看政府角色,馬政府上任前,一年接案最多二九一件,上任後申請案件立刻暴增近兩倍,等一○五年馬卸任後,當年協處案件隨即跌回二九二件。蔡執政至今,沒有突破過一○五年數量。糾紛當然還會持續發生,七年多只靠台商自己處理,恐怕也是台流成形的因素之一。
對此月初官員藉綠媒放消息稱,面臨台流返台案件遽增,陸委會補助預算提前用罄,今年不打算增補預算,推給海基會透過預算流用方式,或自籌款支應短少數額,並考慮找台商募款。蔡政府如此慳吝,對比它在其他領域大撒幣,甚為諷刺。
四、中共設有台辦服務台商並推出優惠政策,降低台人進入大陸市場門檻。近年大陸不少省市設有兩岸青創基地,向台青提供創業啟動資金、辦公室租金減免等優惠。不少基地承包者也是台灣隊伍,他們亦對台青提供創業相關服務。以福州為例,就有「兩岸青年第一家園就業創業驛站」,提供免費住宿及創業場地、就業創業政策諮詢、就業職位推薦、專業團隊創業就業指導等服務。
筆者曾在廈門等地參訪相關單位,看到的台人莫不兢兢業業、朝氣蓬勃,自信地展示夢想正在如何實踐。換句話說,也有成功案例。只是台灣諺語說了,「做媒人,沒包生子」,要搞市場機制,就會有贏家輸家。
綜合言之,面對新台流情況,對台灣的建議是請別袖手旁觀。兩岸間應該是制度與生活方式之爭,看誰能為人民創造更好環境。用意識形態擋住前進腳步,甚至希望人民失敗以利執政,並非健康方式。台灣的工作環境惡化與待遇停滯已久,是人民離鄉背井的根本原因。政府把自家環境照顧好,就不用把心思花在怎麼唱衰對岸。
至於社會,兩岸交流以來,享受好處的人明明很多,但不論是馬執政後期到蔡上台迄今,當交流遇到障礙,很少看到這些人跳出來講公道話。甚至有人以為,能夠致富是單靠自己打拼成果;相反地,在陸經商不如意者,常有媒體放大效果。兩岸情況再以目前趨勢走下去,以後只能自求多福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