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除了表態 面對六四還能談什麼?

六四事件迄今已逾三十四年,台灣政客除了行禮如儀、心口不一的人權表態外,面對如今冰封又兵凶的兩岸關係,還有沒有更多關於勇氣創意、本土性,與時代感的談話呢?
綜觀各方政治社運勢力表態,大約不脫強調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立場,綠營接著把風向帶往中共對台灣壓迫,藍營則連結最近性騷事件。看似不同的論據,實則有默契地想把中共與對方聯繫起來。面對當前嚴峻兩岸關係,不少台人曾接受過中國近代史教育,應能發展出豐富論述,卻接受去中化主事者定調,越來越多表態採取類似西方態度,立場單一,令人遺憾。而如此引導對中共政權的觀察,是否有利於當前兩岸關係與台灣自身,也值得有識者斟酌。
當然這個議題好也不好處理。很多人直接批判,因為事涉人命。年輕學子為國為民的素樸理想與美好生命,卻在燦爛時殞落,中共處置失當,難辭其咎;而雖然他們立場始終如一,但外界經過三十四年的沉澱淘洗,若還是只能定格複述當年慘劇,卻不繼續往前,這是對犧牲者初心的尊重,還是消費?即便捨此不為,把台灣越來越強的去中教育脈絡、中共的歷史記憶、當年時空環境、多元價值,乃至於兩岸關係因素納入,春秋之筆哪些部分該輕該重,就有多種面向必須考量了。
中共之錯,講的已多,此不專述。從其他面向來看,事件過去沒幾年,就有不少討論,包括質疑學運領袖策略、中國政治文化影響、中共決策者對敵鬥爭經驗、當時政府少有處理街頭運動資源,以至於假設黨國崩潰,生手掌權,會不會保有如今政經影響力與社會號稱脫貧景況等等,但現在多數台灣年輕人不知或僅一知半解。
此外,沒人會反對重視民主自由人權等美好願景,但因現實資源等各種因素,必須把其他價值放在一起稱斤掂兩,就會有何種價值為先,乃至於群體與個體關係孰重的問題。至於把事件放到對兩岸關係影響來看,慘劇發生後台商與外商的不同反應,與現在冰封之際,帶起的風向影響如何?多元議題應該好好討論,以惕來茲。
有這麼多題材可供台灣政客提出反思,卻捨此不為,是因為我們的言論土壤有限制,還是政客沒有高瞻遠矚的眼光與勇氣?殊為可惜。而國民黨處理228事件的經驗教訓,也可以留給中共參考:是否及早讓更多事實呈現出來。否則在國際激烈競爭,以及網路影響無遠弗屆前提下,各式事實就在門外伺機而動,不順勢公開的結果,恐怕是把言論市場留給他人作文章,甚至未來上綱到追究統治後代襁褓嬰兒的責任。一昧避談是否聰明?中共應該斟酌。
最後或該從比較角度稱讚一下台灣的言論自由尺度,這點比對岸高明。至少對於好發議論者,如果不考慮網軍肆虐,台灣的言論自由看來似可讓人暢所欲言。但再想想發言之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