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美媒曝以色列向伊朗發射3枚飛彈!目標是軍事基地 「已摧毀雷達站」

火災吸入濃煙超可怕! 蘇一峰:見到快走「恐賠掉20年肺活量」

李淳/加速「經濟戰備」指南

裴洛西訪台引發對岸強烈反應。軍事威脅固然嚴肅,中國大陸可能繼續升級的經濟脅迫,更值得關心。特別是當美中二強都背離「以規則為基礎」的經貿秩序,不斷擴大利用「經濟謀略」(Economic statecraft)做為達成政治、外交及戰略目標手段的今日,台灣需加快經濟戰備工作。

經濟謀略可分為正面利益誘因及負面經濟制裁。其功能相同,就是以經濟為工具,遂行一國政治及外交戰略目標。正面誘因不限於給予利益好處,也包含建立大家有利可圖的遊戲規則及運作方式;WTO及FTA自由化機制,推動開放市場、建立貿易秩序,就可視為西方國家以全球為範圍的經濟謀略。至於中國的一帶一路,美國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更是正面經濟謀略的典型。

負面經濟謀略最常見的就是經濟制裁,是以經濟壓力迫使對方改變政治外交立場的工具,也常被稱為「經濟脅迫」(Economic coercion),慣用方式主要是管制甚至禁止進出口及投資。因為常需要民間企業高度配合(甚至損失補償),市場經濟國家使用上有極大限制,往往會侷限於聯合國決議、避免武器、毒品擴散等少數例外具有高度正當性的問題上。

反觀中國、俄羅斯等專制、非市場經濟國家,一方面政府控制公營企業有主導權,他方面在民族主義、計畫經濟、為黨服務與各種潛規則的箝制下,私營企業配合度極高,加上經濟崛起後籌碼膨脹,「經濟脅迫」就成為密集使用的武器。以中國大陸為例,幾乎年年都有案例:二○一六年的禁止陸客來台、禁止菲律賓香蕉進口、二○一七年限韓令、二○一九年制裁加拿大、二○二○年制裁澳洲、二○二一年制裁立陶宛、制裁台灣食品農產品,到二○二二年擴大制裁台灣,就是最佳例證。

不幸的是,連美國也開始把「經濟脅迫」列入彈藥清單。二○一八年開始的美中貿易戰,是以制裁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為由。就算美國言之有理,然而WTO等機制並非沒有處理機制。二○一九年課徵全球鋼鋁稅,是以國安為理由,更開啟「以國家安全為名」的經濟脅迫時代。後續對中國的各類出口管制理由,也都見到國安二字。

北風與暖陽的寓言清楚告訴我們,經濟脅迫通常效果有限,正面謀略才會成功。然而正面謀略激發的是外國的認同,經濟脅迫卻可激發內部民心,無怪乎中美如此愛用。

美中是全球前二大經濟體,經濟子彈也是全球最多。當「經濟脅迫」成為標準武器時,其他國家當然要全面戒備。經濟脅迫有效果會痛的前提,是被制裁國貿易與投資利益過於集中。所幸大多數貿易與投資具有流動性,老主顧拒買,還有新客戶可開發。而且「經濟脅迫」類似病毒,中過一次就至少開始有局部的免疫力。現在加拿大、澳洲更開始推動被中國脅迫的「全球復仇者聯盟」作為回應。

台灣面對的情勢主要來自對岸,同時也因國際公約或使用到美國設備及專利,而需配合美國實施經濟制裁。在美中戰略對抗大局下,這個情勢只會繼續惡化。因此我國要加速「經濟戰備」,包括第一、全面盤點掌握集中度高但流動性低的產品、產業,研判遭制裁風險以及因應對策。第二、盤點掌握我國在對岸投資的曝險情況、衝擊並提高產業風險意識。第三、掌握配合美方制裁風險及準備因應。

美國

延伸閱讀

國安人員稱鴻海紫光案不會過? 經濟部:仍在審查程序

傳我國安官員希望鴻海勿投資紫光 投審會:不評論

金融時報:國安官員希望鴻海撤出對大陸紫光投資

國安局長陳明通:台海動盪 其他事務紛擾不該影響國安

相關新聞

黃齊元/地緣政治下的備案經濟潮

世界經濟論壇今年主題是「破碎世界的合作」,反映出當前全球競合的趨勢。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出席時表示,未來五十年晶片將取代石...

詹文男/從尷尬處找尋新商機

這幾年由於政府政策的鼓勵及豐厚資金的挹注,創業蔚為風潮。但創業的前提是需要有商機,但商機在哪裡?許多專家都告訴我們,消費...

劉學龍/平均地權條例是房市靈丹或毒藥?

號稱史上最重打房手段的「平均地權條例」修法草案春節前在爭議中三讀通過,代表房地產政策的利空出盡;此猛藥一出,加上信用管制...

丁學文/2023年的中國經濟外溢效應

跨完新年,眼看春節緊隨其後。說實話,正是一個休養生息,靜心規畫來年的最好空檔。但,就是這個時刻,迅雷不及掩耳,對全世界緊...

李淳/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有效益也有挑戰

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本周在台北舉行第二回合談判。這個很有意義的倡議名稱很炫、內容很硬,外界始終有霧裡看花之感。如何化模糊...

黃齊元/台灣需要新的全球化論述

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宣稱全球化已死,走向世界卻成為台灣企業最重要的課題。當今全球化已超越企業層次,成為世界各國政治角力核...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