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琦/通膨會回來嗎?(上)
通膨會回來嗎?這是去年十二月十二日經濟學人一篇文章的標題(Will inflation return?)。今天不會有人再提這問題,因為通膨已經來了。只是它有多嚴重?影響有多大?
通膨的原因是失控的QE(量化寬鬆)。通膨與貨幣的關係密切,因為「在每一個地方,通膨都是一個貨幣現象」(傅利曼,一九六三)。
二○○○年,QE的始作俑者日本,為了提振長期陷入低迷且通縮的經濟,推出了貨幣寬鬆政策。之後幾年,丹麥、瑞典、歐元區也相繼將銀行在央行的準備存款利率、超額準備存款利率調為零,或為負,開啟了負利率時代。但是這些政策既未減少儲蓄與刺激消費,連投資也無反應,其他國家也沒給太多的重視。
到了二○○八年,美國房地產危機引爆了金融海嘯,聯準會傳統的市場調控工具–重貼現率,幾無作用。聯準會主席柏南克 (Ben Bernanke) 於二○○九年三月首次啟動QE政策,以直接購買有抵押支撐的有價證券(MBS),政府公債以及機構(Agency)發行之MBS方式,來拉高債券價格,降低債市利率與發行成本,以舒緩企業取得融資的困難。
此一政策共執行四次,二○一四年十月正式結束退場。其中一次是釋出短期公債(三年期以下),購入長債(六至卅年)的扭轉(twist)政策,目的是想壓低長期利率,刺激投資。美國做為全球經濟的領頭羊,QE政策蔚為風潮,各國央行無不跟隨。
美國在一九九○年代M2(廣義貨幣)的平均年增率是百分之四點二,千禧年的頭十年是百分之六點○,近十年是百分之八點二,穩定上升;但同一時期的消費者價格只上升了百分之二點七、百分之二點四與百分之一點八,反而是愈趨平穩。日、韓、中、台灣的情形也大都如此。
更重要的是,在這卅年間,全球各地的經濟成長率都是趨緩。新增的貨幣去了哪?為什麼沒有通膨?
原來是全球化壓抑了通膨。全球化是指,全球各國都在降低貿易的障礙,讓經濟活動跟貿易掛鉤。因為,經濟要追求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讓它具比較利益、有競爭力的產業,透過出口,能快速成長。具體的表現是一九九五年關貿總協(GATT)改制為世貿組織(WTO)。二○○○年以後,各國、各地區更是簽署了數以百計,不同規模與名稱的區域貿易協定(RTA)。
有了出口就能多進口,提供國內消費者更多的選擇,也拉低了國內相關產品的價格,抑制了通膨。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