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希鵬/企業韌性 靠打不死來贏得競爭
韌性(Resilience)指的是物體受到衝擊,能夠吸收能量,即使變形也能夠復原的特性。最近,人們開始重視企業的韌性,也就是在新冠疫情衝擊後,企業的復原與再生能力。
面對衝擊有兩套管理哲學:剛與柔。剛靠的是核心能力(competence),跟人比力氣(strength),目的在打倒競爭對手。柔講的是企業韌性(resilience),認為企業的競爭就是一連串改變(change)與躲避風險的過程,只要不被打死,最後的勝利就會屬於我。
這個道理很簡單,一個人肌肉強大,感染病毒後,所有的力氣就無法發揮作用而病倒。另一人肌肉不強,但對於病毒總是不斷能產生新抗體,可以活很久。這兩個人在新冠疫情下,誰比較有韌性?這讓我想到柯震東、林依晨主演的電影「打噴嚏」,柯震東扮演拳擊手「不倒俠」,靠著打不倒贏得比賽。不倒俠曾感性的表示:「只要還能站起來,就不算輸吧!」
對抗衝擊,是打不倒的堅強比較重要,還是打不死的韌性比較重要?
兩者都重要,因為人生是有律動的。聽說不會跳舞的人都比較白目。舞要跳得好,必須要察覺並配合環境的律動,像是舞伴、觀眾、以及氛圍的律動,不然就會白目地踩到別人的腳。
企業也存在著律動。第一曲線就是現在仍然繼續獲利的模式,是一個定義清楚的世界,整個管理律動就是維持在既有的曲線上繼續成長。第一曲線面對的是一種可知的未來,韌性管理就是精準預測與控制,超前部署,建立堅不可摧的控制系統來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一旦預測錯誤,就會變得非常脆弱,甚至一敗塗地。
當遇到無法預測,甚至是毀滅性的衝擊。這時候企業的韌性,必須跳到第二曲線的律動上。
第二曲線是一個不可知的未來,而且隨時都會有意外與黑天鵝的出現。因為無法預測,就無法超前部署。所以一種持續修正的管理哲學就出現了,這個時候的風險管理,主要是靠冗餘與多維。
人類面對無法預測風險最常採取的策略就是冗餘。像是人有兩顆腎臟,汽車有備胎,系統有備份,工廠有庫存,銀行有存款,這些都是面對不可知風險的冗餘。冗餘是沒有效率的,在訂閱經濟下,共享冗餘成了企業韌性管理的新商機。
生物面對無法預知風險的另一個策略就是採取多維。一個池塘子裡只有單一品種的魚,當寒流來了,整個池塘的魚都會暴斃。如果產生混種,寒流來了,可能會有百分之十的魚活下來,這些魚將成為新物種,能夠在新環境壓力下繼續生存。在互聯網的世界中,開放、生態、共贏的新物種,成了企業韌性管理的新哲學。
過去企業談的是競爭策略,目的在打倒對手。在新冠疫情下,人們開始想到另外一套管理哲學,就是企業韌性,利用打不死與打不倒的韌性,等待環境殲滅對手,來贏得最終勝利。
因為,贏過競爭對手的,不是因為你太強,而是對手的頑固思想,被時代給淘汰了。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