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希鵬/職業新物種:快樂長
又到了校園徵才博覽會的季節,有人預測人工智慧將取代現有的百分之五十的職業。在這一次的大學校園徵才博覽會中,可以看到哪一些職缺變少了,又有哪些新的職業被發明出來?
媒體報導,多出一些像是遠距工作主管、碳中和管理師、體驗長、數據長、以及快樂長(Chief Happiness Officer)等職務。「快樂長」這個新職業特別有意思,我在七年前推動成立中華幸福企業快樂人協會,希望用正向力量改變台灣。台灣產業缺少一種氣勢,就是快樂。過去製造業時代,吃得苦中苦的我們認為「工作是因,快樂是果」。但是在創新的互聯網時代,應該是「快樂是因,工作是果」。因為快樂,所以找到工作與學習的熱情,而不是忍受當下的辛苦,只為了未來的幸福。
研究發現快樂的人比較長壽,快樂的人在工作升遷上也比較快,這麼重要的事,學校卻很少教。快樂將是一個人在職場上的競爭力,兩個人來應徵工作,一個人正向陽光,一個人負向憂愁,你覺得誰會被錄取?兩位服務人員,一位晚娘臉孔,一位笑容可掬,你覺得哪一位會得到更多的小費?笑容,可以裝一時,但是從內而外的快樂,卻是有感染力的。
開玩笑地說,製造業賣身,服務業除了賣身,還要賣笑。製造業時代,我們付出的是身體的勞務,但是在服務業時代,還需要付出情緒的勞務。現代人下班後常常就不再笑了,因為在工作上已經賣笑一整天,情緒已累了。所以娛樂業的情緒感染就顯得重要,以前看的是綜藝電視節目,現在看的是網紅的情緒感染以及充滿「迷因」的內容。
體驗經濟強調企業賣的不只是產品與服務,而是一種消費過程的感覺與回憶,快樂是一種體驗,是有經濟產值的,在體驗經濟中就成了一齣舞台劇(staging)。舉例來說,為什麼星巴克在全世界都給人們一樣的體驗,因為工作成了員工表演的舞台。無論員工當下心情如何,一旦穿上星巴克的制服,就要馬上靈魂附體,扮演的不再是自己,而是星巴克的員工。同樣的,迪士尼的員工可能上班前才跟男朋友分手,哭得唏哩嘩啦,一旦穿上迪士尼的衣服,就馬上破涕為笑,扮演好你衣服給你的角色。
快樂是一種文化,快樂長是文化塑造者,快樂是一種生命,只有生命會產生生命。那麼我們要做什麼能夠讓員工感覺到更快樂呢?快樂是一種狀態,一種感覺,也是一種體驗。有人做盡了天下快樂的事,並不感覺快樂。也有人因為所重視的人一句話,就會快樂得不得了。所以快樂長不只是要做什麼事(to do),而是要成為什麼樣子的人(to be)。
工業革命,機器取代人類的力氣(體),人工智慧又將取代人類的判斷(魂),如果人類是由「靈魂體」三個部分所組成的,下一個時代的產業主流,將是「心靈」。最近少林寺招聘了大量的MBA,或許就是一個開始。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