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士廷/純網銀被期待的「鯰魚」角色
二○一七年才成立的澳洲純網銀Xinja Bank,在二○一九年十二月取得全銀行執照後剛滿一年的時間點上投下震撼彈,二○二一剛開年就黯然宣布即將退場。
這家純網銀發表的一紙聲明:「在近一年受到疫情影響的情況及增資更加困難的環境,且加上審視了澳洲市場的狀況,我們決定暫停業務並將終止(退回)我們的銀行執照」。此一消息,也引起市場關注其他純網銀的經營狀況。
例如二○一五年成立於英國的純網銀Monzo Bank,創立僅五年餘,市值已突破十二點五億英鎊,提供席捲歐洲的創新金融服務,並已擁有超過四百萬的客戶數。根據二○二○年的財務報告Monzo稅後虧損卻已超過一點一三億英鎊,相較於二○一九年四千七百萬英鎊的虧損擴大一倍以上。Monzo Bank是否能夠避免重蹈Xinja Bank的覆轍?分析者點出獲利是關鍵。
從市場經營的角度來看,獲客動能與獲利商業模式的確立,一直是純網銀經營所汲汲追求的目標,同樣的目的套用在傳統商業銀行數位帳戶的經營上也是一樣,也因此,台灣各銀行的數位帳戶早就拉好戰線,比拚高利活存的同時,也加深與客戶貸款與理財等面向的往來,甚或建立金控整合的生態系。
回到用戶端的觀點,數位帳戶、網路銀行與純網銀的差別到底在哪?數位帳戶與網路銀行,都可說是傳統銀行的服務延伸,也因此既有銀行品牌的信任度與線上線下(分行)服務的完整整合,對使用者而言都是加分項目。許多銀行在近一年到二年積極推出的改版APP或獨立創新APP,都是在打造用戶新零售生態圈的護城河。
純網銀則提供純粹數位線上的服務管道,但也會透過合作夥伴的串連與其他場景的擴充運用,強化使用者的便利與帶來更好的體驗感,甚或應用新興技術、數據分析與智能運營的模式,嵌入核心的競爭力。
從FinTech(金融科技)的角度來看,金融科技的本質仍然是金融,所謂金融為本,科技為用。純網銀與傳統商業銀行經營的進與退,或者更可說是衝擊與互補,雖然在台灣還未有答案且是全球仍在辯證與發展的議題,然而在二○二一年初純網銀於台灣正式開業後,所被期待扮演的活絡場景金融、刺激傳統銀行數位創新的「鯰魚」角色,接下來將在市場競爭、跨業合作、獲利模式、金融管理、資訊安全等多重壓力測試下,實現此一目標。科技引領競爭,而競爭終將改變市場格局,此一數位新篇章讓我們著實期待,並期許共同前行。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