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金隆/保險的理性與感性 需要或想要?
一張原本沒有太多人關注的五百元保單,短短二個禮拜竟變成超過三百萬人爭相投保的「防疫神單」,這究竟是理性的「需要」? 還是單純感性的「想要」?
為什麼大家會想買保險?理性的說法是:人們意識到生活周遭的風險,因為風險會產生損失,損失會讓財富或是生活水平下降,所以大部分人不喜歡風險,基本態度就是能避就避,如果無法避免,最好事先備妥財源以防偶發的損失。因此有風險存在就有損失機會,而損失的可能性造就了保險的動機。
但是風險是否產生損失取決於機率,這個機率非人為所能控制,而且是客觀存在的,基本上不受到個人看法的影響;但對個人而言,往往風險的高低是人們主觀想像出來的,這個想像來自個人經驗產生的主觀估計,常會因人不同而大有差異。
例如從客觀的數據來看,搭乘民航客機出事的機率其實非常非常的低,而且遠遠低於開高速公路出事的機率,雖然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但是就有不少人對搭飛機有主觀的恐懼感,因此會在出國前主動投保旅平險以求心安,但卻很少聽到有人會為上高速公路事先投保!就像買樂透彩的人,明知道中獎機率低的離譜,但卻主觀認為幸運會降臨自己的機會很高一樣,這樣的落差普遍存在於保險消費決策中。
人們決定買不買保險的主要影響因子,大都不是取決於理性的客觀風險程度,而是感性的主觀風險認知,但兩者常常是不一致的。當客觀風險程度不高,但個人主觀風險認知卻很高時,就可能讓人買到不是真正「需要」而只是「想要」的保險,如果是多買了問題不大,至多只是投保資源錯置浪費而已。防疫神單設計之初,以台灣防疫表現與過去客觀罹病經驗來看,出險機率確實不高,但部桃事件加上網路效應讓大眾主觀風險驟增,才創造出一個台灣保險市場的投保奇蹟。
比較麻煩的是,未來明明暴露在很高的客觀風險,但卻缺乏對等的主觀風險認知而沒採取行動,錯失風險處置的最佳時機,這才是風險管理最大的隱憂,未來台灣社會面對長壽風險就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例子。
因此在管理個人風險上面,要了解到人類保險決策並非全然理性,常常最想買的保單,並不一定是真正最需要的保障,因此要盡量降低主觀風險與客觀風險的落差,讓投保感性的一面跟理性的一面互相溝通,把有限資源用在刀口上,將每一塊保費都能為你遮擋風險。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