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瑾/誰可能成為第二座護國神山?(上)
隨著Covid 19疫情肆虐,全球企業成長陷入困頓之際,台積電因七奈米製程超車英特爾,五奈米進入量產,三奈米、二奈米超前部署,故而營收、獲利及股價節節高升,帶動台灣股市加權指數屢創新高。台積電市值占台股比重亦突破百分之卅,排序在後的廿七家市值加總,尚不及一家台積電。於焉,近期台灣最熱門的反思議題:台灣資源配置嚴重傾斜,不能只有一座護國神山!連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都大聲疾呼,台灣應有許許多多的護國神山。
然而檢視台灣大集團或產業發展,誰最有機會成為第二座護國神山?各家說法紛紜。有人從歷年配息高者點名電子資通訊業者為接棒者;有人從新技術、新產業指名5G、電動車、生技產業;科技部則從量子國家隊著眼,期待下一波高運算需求的量子電腦,可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帶來新契機。
放眼台灣,台灣高科技的硬體競爭力居全球之冠,原本紅色供應鏈導致的訂單下滑壓力,亦因美中衝突,在這波疫情中逆勢成長。另一方面,台灣的醫療技術及健保制度為世人稱羨,國際大廠前仆後繼爭取使用台灣人體生物資料庫及健保大數據,各國政府亦來台探索學習健保制度。
值此之際,有資金、有製造能力的高科技產業,與技術含量深厚的生醫產業若能結合,想當然爾,勢必為台灣打造另一波的產業發展高潮。於是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將兩強結合的「精準健康」入列。
然而,需要跨業整合的「精準健康」是否可能成為台灣第二座護國神山呢?筆者從業多年,有幸接觸高科技產業及生醫產業業者,發現跨業整合之路,尚待努力。
對高科技業者而言,首先就是要提升對生醫產業本質之認識。例如:數量之謬思。若以製造端對醫院端言,動則年產量千萬台計之高科技產品,當看到醫材產業每年以千台計或萬台供給醫院的B to B模式,在數量規模上,很難上眼;然而,此波新冠疫情加速遠距診斷、醫療及照護需求,創造的B to C潛在需求量,是否能滿足台灣大廠的期望?在生醫產業即若代工,屬於大量商品(Commodity)型,毛利率動則超過百分之卅;屬於少量多樣型者,毛利率超過百分之六十亦為常態;台灣硬體代工廠進入此領域,先了解產業特性即不致殺價搶單,犧牲應有的利潤。
其次,研發期程長約三至七年的醫材業,因與人的生命安全息息相關,不允許失靈重來的安全性至上及嚴格之法規認證要求,亦非高科技產業約一年半載即可能成就產品上市的經營者所可理解。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