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軌道大秀 林佳龍拆彈?開支票?

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基隆市長林右昌應交通部長林佳龍之約,在一場約一小時的跨縣市、跨黨派、跨中央地方會面,將多年難解的基隆輕軌、北宜高鐵、民生汐止線軌道建設競合一次搞定。這場政治秀塑造林佳龍整合協調能力,宛如「拆彈部長」,但實質問題解決了嗎?
蔡政府上任以來已陸續開出基隆輕軌、北宜高鐵、高鐵南延等多項軌道建設支票。二○一七年行政院以特別預算提出的八年八千八百億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案,軌道建設就占了近半共四千二百億元。
支票開出不到三年,近來國發會將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算分配乾坤大挪移,軌道建設經費大砍半數;原本寄望靠前瞻預算「金援」的建設,改由年度公共建設預算支應。就連蔡英文總統送給基隆人的大禮「基隆輕軌」,也因事後評估發現與台鐵共軌的方式毫不可行,先修正改為標準軌,後來衍生八堵到基隆站間台鐵需讓路輕軌、火車不進基隆站爭議。
也正因基隆輕軌、北宜高鐵、捷運民生汐止線競合問題浮上檯面。林右昌、柯文哲、侯友宜多次喊話,希望交通部出面協調;林佳龍順水推舟,邀北北基三首長共同會商,營造解決北北基軌道建設的上位角色。
不過,「政治」或許能在平台達成共識,但無論輕軌、捷運、鐵路、高鐵,各項軌道建設計畫和財務規畫,本來就須經交通部審查。當地方政府忙著開選舉支票、爭相送審計畫時,本應綜觀全局的交通部,不但沒能發揮整合功能,甚至自己也跳下來猛開軌道支票,最後逼不得已才舉行四首長會議,豈不本末倒置?
尤其之前交通部審查高鐵南延可行性時,因學者「異見」多,交通部竟稱學者審查只是諮詢,破壞審查制度。當重大交通建設的政治目的超越運輸功能時,再多專業見解官方聽不進去,結果就是各地建設一個個冒出。
每二年一次的選舉,交通建設就成為政治人物搶票的宣傳工具,審查形同虛設,鐵道局淪為「支票局」,交通部也成為「背書部」。
林佳龍開啟四首長平台,有助拉抬個人政治高度。但當軌道建設淪為政治支票時,未來如何讓審查回歸專業,兼顧運輸專業、交通需求與國土計畫,才是實質考驗。
延伸閱讀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