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經典賽/今天不要仰慕對手!大谷翔平賽前熱血喊話:我們要登上第一

經典賽文字直播/日本3:1領先美國 達比修有8局上登板後援

吃海鮮避3部位不用怕 真正「壞膽固醇惡魔食物」是它們

越南單日確診數增加 呼籲民眾保持警覺

Omicron變異株肆虐下,越南近來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增加,過去一周每天平均新增2500例且重症人數也更多,越南衛生部呼籲民眾對COVID-19保持警覺。

越南衛生部聲明,民眾缺乏警覺性、公衛措施不足以及加強針的覆蓋率低都可能導致疫情再度爆發。

越南衛生部敦促醫院與醫療機構對於新一波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的爆發要保持警覺,尤其是近來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增加,其中還包括許多必須住院的重症患者。

越南衛生部表示,各單位要評估人力狀況、醫療設備與其他用品;及時隔離與治療確診病例,以免疫情傳播,此外也要密切監測是否有新的變種病毒出現。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全球目前仍在疫情大流行階段,COVID-19病毒還沒有季節性或是可預測性,新的變種病毒很可能不久後將再次出現。

流行病學家警告,COVID-19疫情對公共衛生依然是個巨大威脅,免疫力會隨著時間下滑,下一階段的大流行仍然具高度不確定性。

越南衛生部強調,疫苗是防疫的關鍵措施,尤其是防重症與死亡。加快腳步接種疫苗很重要,包括為12歲以上族群施打加強針,以及為5至12歲兒童注射第二劑疫苗

越南過去一周單日新增確診數平均為2500例,較以往增加。目前仰賴呼吸器維生的大多是高風險族群,例如高齡、慢性病患者,或是未完整接種疫苗者。

流行病學家將近來單日新增確診病例增加歸因於高傳染力的Omicron變異株,這種變異株具免疫逃脫性。越南近來發現Omicron亞型變異株BA.4、BA.5以及BA.2.74,其中BA.5是目前越南主要的流行病毒株。

越南全國目前有114.5萬名COVID-19患者在醫院等機構治療,包括144名需要呼吸協助的重症患者。

越南2020年初紀錄到首宗COVID-19確診病例,迄今全國已有逾1142萬人染疫、超過4.3萬人死亡。越南全國人口約9800萬,有82%的人口已經完整接種,大約64%的人口打了第三劑。

新冠肺炎 COVID-19 越南

延伸閱讀

力挺慈濟 張善政:惡意攻擊受傷的是自己

洪孟楷:拿衛福部存封30年合約對比慈濟真的會笑死

【重磅快評】阿中未關麥克風 能證明全台疫苗他最急?

次世代疫苗施打年齡下調? 羅一鈞:不排除開放50歲民眾

相關新聞

哈日族快安排行程!日相岸田文雄宣布:10月11日開放自由行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日本首相岸田文雄22日在紐約召開記者會,宣布10月11日取消入境人數上限,並開放自由行及短期免簽證旅客...

歐洲恐出現新一波疫情!世衛:人們出現「疫苗疲勞」情況

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歐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ECDC)12日表示隨著歐洲地區的新冠確診病例數開始增加,當地可能已經開始...

死亡數大幅下降!世衛:新冠疫情的結束「近在咫尺」

世界衛生組織(WHO)近日宣布新冠疫情的結束「近在咫尺」,此前該組織透露全球新冠造成的每周死亡人數處於2020年3月以來...

凌晨坐上開往隔離的大巴:中國「抗疫轉運」死亡翻車

「你憑什麼認為你不會在那輛大巴上?我們不發聲,每個人都有可能...」中國貴州省9月18日凌晨2時40分,一輛從省會貴陽出發的大型巴士在高速公路上翻覆,墜下路旁深溝。全車載有47人,截至目前已知27人罹難、其餘20人送往醫院搶救。貴陽市政府證實,事故巴士是「涉疫人員轉運車輛」,車上除了司機和1名工作人員外,全數為預計送往集中隔離的貴陽居民。消息曝光之後,隨即引發中國輿論熱議,中國網民指出該巴士轉運貴陽居民的過程有多處違法,更質疑造成這起悲劇的根本原因是為達成「社會面清零」,在清零政策下,人民的權益與安全一再被犧牲,更有人直指巴士翻覆事件是人禍,「過度防疫」的批評聲浪再起。

泰國今起COVID-19降級 入境免打疫苗、免隔離

泰國從今天起取消因為COVID-19疫情而實施的2年半緊急狀態,且旅客進入泰國不再需要出示疫苗證明或檢測結果。COVID...

加拿大也開放國境 10月1日起解除所有入境防疫限制

加拿大政府今天表示,將於10月1日起對入境旅客解除所有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防疫限制,並且取消篩檢、檢...

udn討論區

0 則留言
規範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商品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