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綱現場/善用地圖 學生領會「顛沛流離」
一○八課綱主張「素養」,強調將生活情境融入教學,課堂上應用「地圖」頻率大增。地理教師指出,3C環境下,習慣圖像思考的學生變多,地圖能讓枯燥的等高線等線條變得立體,幫助理解也添趣味。也有國文教師將古詩地圖化,上演「穿越劇」探究詩人在哪裡寫作;英語教師運用免費地圖系統,看各國教室樣貌,教語言也教文化。
地理是與地圖最相關的科目,近年升學考題大量融入地圖,以今年指考為例,地理科考九題地理技術創新高,包含疫情下「口罩地圖」判讀等生活題型,要學生了解地理資訊系統使用方式。補教教師說,此類題型是趨勢,看不懂地圖恐難拿高分。
北市萬芳高中退休地理教師廖振順表示,自己常將呈現各地真實樣貌的Google地圖融入課堂,坐在教室就能環遊世界,像是教到台灣沒有的冰河地形時,很多學生只能憑空想像。此時一打開地圖,學生能馬上了解冰河的樣貌。
廖振順也說,真實地圖比課本易懂,地理課本相關章節常出現等高線圖,許多學生因看不懂感到頭痛。此時若在螢幕秀出等高線對應的真實地景,生硬的線條,馬上轉化為具體的緩坡、陡坡,讓學生快速學懂圖片。
新課綱還強調跨領域教學,廖振順說,地圖是讓其他科融入地理元素的一大利器。他曾和國文科教師分享,如何將古詩描述的地點結合Google地圖,讓學生體會詩人寫作時空背景。
長期投入數位教學的台中市葫蘆墩國小資訊組長廖昭彥也說,詩詞常描述詩人顛沛流離、受貶謫的路線,學生難想像他們到底多顛沛、被貶得多遠,這時一打開地圖,學生立刻對距離有感覺,拉近和詩作的距離。
台中家商英文教師蕭仕原分享,Google地圖有個「旅行家」功能,其中一個選項整理各地教育實況,是中小學英語教學的好幫手。一點開地圖,學生立刻看見印度的教室,學生坐地板的上課畫面。很多學生質疑「印度是不是經濟不好,才只能坐地板?」此刻教師就能進一步介紹當地席地而坐的文化,把語言和生活連結在一起。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