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囝仔讚」跨足國中 20所國中小故事明起連載

108課綱重視校本課程,鼓勵學校與在地連結,不論是學生人數接近千人的大型校園,或是人數不及20人的偏鄉小校,藉由各所學校不同的校本課程,發展出飲食文化、石滬捕魚、自釀醬油等多元內容。教育部與公共電視合作「台灣囝仔、讚!」第12季節目,首度從國小跨足國中,全新一季收錄20所國中小的學習課程,由學生當嚮導,介紹學校與在地社區共同發展特色內容。
教育部今與公共電視舉行第12季「台灣囝仔、讚!」上檔記者會。新一季共製播20集,有別以往著重學生才藝表演的形態,改以「校園環境」、「校本課程」、「社區共融」為主軸,由金鐘獎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得主「亞里」接棒主持,帶領觀眾深入走訪20所特色學校,一窺台灣教育的豐富與多元性。
「實作才能戰勝3C」,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表示,過往教育著重學生的認知能力,新課綱上路,更強調學習態度、價值、團隊合作,而非教科書強加於學。
彭富源舉例,比如苗栗山腳國小重視藺草文化,讓小朋友實際走訪,跟原本在教室內學習植物大有不同;新竹南隘國小不單是在教室上生態,而是真正走入生態;雲林文昌國小孩子則學習製作醬油,深耕在地產業茁壯。各校展現新課綱不只學認知,也參與在地生活,連結真實生活情節,讓孩子覺得「學習」與自我生命有關。
「台灣囝仔、讚!」不僅走訪大校園,也走訪偏鄉小校,每集節目均邀請造訪學校的學生入鏡,介紹學校與社區結合的各種學習課程、對在地的認同感,也重視學習與真實生活情境的結合,強調整合認知、學習、應用等能力。
20集節目內容包括:新住民飲食文化、原住民傳統祭典、野外求生、客家歌謠、樂齡長者共學、社區繪本製作、夜間課輔星光班、棒球遊學、稻米自產自銷、醬油自釀、藺草編織、星空探索、石滬捕魚等。節目自12月12日起每周六上午10時30分於公共電視主頻道播出。
延伸閱讀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