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新專員坎貝爾 新政策轉向亞洲、而非轉向中國

美國新任總統拜登在國家安全委員會設立了一個新的職務——印太協調員。擔當此職的是曾在奧巴馬政府擔任助理國務卿負責東亞和太平洋地區事務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他也是奧巴馬「轉向亞洲」(pivot to Asia)戰略的支持者。
坎貝爾被視為擅長聯合盟友克制中國。如今,他擔當新的角色,令美國盟國重燃希望:亞洲將會是拜登的外交政策優先事務之一。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格林(Michael Green)向德國之聲表示:「我認為,可以預期坎貝爾會再次成為亞洲戰略的主要制定者。不過,世異時移:中國如今更強大,更具威脅性,而美國的特權地位則受到打擊。」
數十年來,美國在印太地區扮演安全和經濟穩定的保障者角色。所謂印太,大致從印度和孟加拉灣至日本和東海。
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戰略在新近解密的一份文件中有清晰陳述,其中呼籲「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強調該地區對全球經濟的重要意義。
而北京則對大部分南中國海地區聲稱擁有主權;對台灣的軍事壓力不間斷;與日本圍繞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主權爭議持續;與印度在邊界上對峙及發生沖突。
恢復盟友關系
有觀點認為,特朗普任內孤立了亞洲盟國日本和韓國;盟友之間就駐軍費用問題分歧不斷。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肯尼迪(Scott Kennedy)批評說,特朗普克制中國的政策失敗,是一種「沒有耐心的單邊主義」。
而坎貝爾如今被任命印太協調員,則被視為華盛頓重返多邊戰略,以應對中國。
坎貝爾與布魯金斯研究所的多希(Rush Doshi)1月12日在《外交事務》期刊撰寫文章,稱盟友伙伴聯盟是對抗中國對印太秩序與穩定威脅的關鍵。文章同時批評特朗普任內缺席地區多邊事務,導致中國得以重寫規則。
歐洲與美國協調政策?
華盛頓也需要歐洲的支持。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格林表示:「對於歐洲而言,——特別是對德國而言,需要有頭腦清晰的對華戰略。」他補充說,新近的歐中投資協定顯示,中國的強大經濟實力令盟國關系的搭建並不那麼簡單。「在新政府決定加強與歐洲合作之下,這並非宣示跨大西洋一致對華政策的最佳途徑。」
格林稱:「德國對亞洲的觀點經常是:中國即是亞洲。這或許反映出德國獨特的對華關系。但就戰略而言,亞太地區有多極化的民主國家,如日、韓、印尼和澳大利亞。」
格林認為,隨著美國尋求這些盟友關系的最大化,歐洲也可以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是轉向亞洲,而不是僅僅是中國。日本等國均熱切希望與歐洲有更多合作。」
拜登政府的信號
拜登上任伊始,已經采取行動向亞洲盟國發出信號。在南中國海,美國羅斯福號航母上周六巡航,宣示航行自由。此前台灣稱中國軍機進入台灣空域。美國國務院譴責北京,同時重申對台灣的支持。在日本,美國新防長奧斯丁(Lloyd Austin)與防務相岸信夫周末首次會晤,重申支持日本防御尖閣諸島維持現狀。
1月15日,日本外相茂木敏對坎貝爾就任新的印太協調員表示歡迎:「我們希望加強日美聯盟,實現印太的自由開放。」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贊助廣告
商品推薦
udn討論區
- 張貼文章或下標籤,不得有違法或侵害他人權益之言論,違者應自負法律責任。
-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 對於無意義、與本文無關、明知不實、謾罵之標籤,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標籤、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下標籤。
-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不同意上述規範者,請勿張貼文章。
FB留言